第6章 印度上古史

之前介绍完了埃及和两河流域的三千年历史,如果继续讲下去,我们马上就要进入希腊历史。但是为了同步一下,我要把世界上别的文明也要给介绍一下,先介绍印度。

印度历史概述

概述一下整个印度历史的时间表,印度历史首先从公元前3000年开始,有印度河流域文明,这个文明是个城市文明,在印度河流域。但是后来消失了,与后来的印度文明没有太直接的关系。从公元前2000年,也有人说从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此后到公元前七世纪,叫做吠陀时代,为什么叫吠陀时代等下我会介绍,吠陀时代是后来的印度雅利安文明发起的时代。从公元前七世纪到公元前320年,叫做列国时代,当时印度分裂为很多国家,这时候发生了一些别的事情,波斯帝国占领了印度西北部,给印度人带来了阿拉米字母,演变成了印度后来的文字,就是梵语,印度的各种文字都是阿拉米字母发展而来的。亚历山大大帝远征也经过印度,至少名义上他把整个印度河流域,纳入了帝国的范围,所以印度历史上有个希腊化时期。到公元前320年出现孔雀王朝,孔雀王朝也是佛教历史上佛教最鼎盛的时期。大致是这段时间,印度历史上真正达到过一定程度的统一,只有一个孔雀王朝和后来莫卧儿帝国,才到达过这样的统一程度,印度历史上大多数时期是分裂的。孔雀王朝灭亡以后,印度出现了几百年的动乱时期,以后有笈多王朝,笈多王朝是公元后320年到550年,中国差不多是南北朝的时代,笈多王朝也是个统一的王朝,但没有象孔雀王朝这么大,只统一印度北方而已。笈多王朝后有后笈多王朝,这两个王朝没有亲属上的关系。然后是拉其普特时期,印度分裂成很多国家。也是在这个时期,印度的佛教彻底衰落了。到十三世纪,穆斯林入侵印度,建立了德里苏丹国,此后北印度的官方政权都是伊斯兰教政权,一直到英国的殖民者到来。1526年莫卧儿帝国建立,莫卧儿的名字来源于蒙古,意思是蒙古人来到了印度建立的王朝。莫卧儿帝国一直存在到了1857年,实际这几百年的后半期,莫卧儿就已经衰落,很多印度地方的政权挟持着莫卧儿皇帝。西方人开始来到印度,最早是葡萄牙殖民者,然后是法国和英国。英国、法国争夺印度,最后英国获得胜利,完全占领印度。英国完全占领印度时还是莫卧儿帝国,莫卧儿皇帝还是一直在德里这个地方住着,他还是皇帝,只不过英国人也是挟天子以令诸侯。1856年,印度民族大起义后,英国废除了莫卧儿最后一个皇帝,英国国王直接兼任印度皇帝,直到1947年印度独立。这就是整个印度时间表。

印度文化不重视历史记录

印度文明与中国、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或者世界上别的文明有一个很大的区别,也是我们研究印度古代史比较困难的原因。这就是印度人非常不重视历史,这是世界上别的民族或国家没有的现象。中国人,很早开始,国王的年代表就非常完整。但印度人不讲究这些,所以研究印度古代史很难,我们对印度早期的历史,居然要靠遥远的希腊和中国的历史记载。印度人可以留下大量的神话、文学的作品,但是他们就是没有记载历史的习惯。

以前我看过一本书,说一个阿拉伯人来到印度,希望印度人给他讲一段自己的历史,结果印度人讲了一通神话故事。阿拉伯人问到,你总得告诉我哪个国王在先,哪个国王在后,印度人就说不清楚了。印度的神话书上有的国王,中国翻译成超日王、戒日王等等,但是这些神话书上的超日王,戒日王究竟是历史上的谁则需要考证。比如中国唐朝的玄奘去印度时的那个国王,今天研究认为就是印度书上所说的那个戒日王,但还有可能别的国王也被后来说成戒日王。

印度历史从中世纪以后才开始清晰,这多少要感谢伊斯兰教进入印度。阿拉伯、波斯的穆斯林来到印度,建立起了自己的王朝,他们带着自己习惯,能有专门的史官记录历史,就有了国王们的年代表。

所以要了解印度上古历史,第一,考古资料是最重要的,第二是外国的记载,比如孔雀王朝时,希腊的塞琉古王国向印度派遣了使节,返回希腊后留下了一些见闻录,佛教鼎盛时孔雀王朝的印度历史主要就是依靠希腊方面的记载。中国的唐僧玄奘也在印度生活了十几年,回中国后写下不少文章,是当时的印度历史的最重要史料。

与印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印度往南岛国斯里兰卡,却有着自己持续的详尽的历史记载系统。

印度河流域文明

首先介绍公元前3000年就有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其位置主要在印度河流域遗址大都在今天巴基斯坦境内。这个文明是通过考古学发现的,公元前3000年左右已经有很多城市,所以是个城市文明,而且他们也有文字。

从考古角度看,这个文明可能是城邦式的,不象有统一的大政权。城市的规模也很大,从一些城市的粮仓来看,人口可能达到了五万人,要注意这是公元前3000年,大概要一千五百年后才有中国才有这样的城市规模。因为这是个繁荣的城邦文明,我们可以想像他们也有政治冲突、经济交往、文化艺术创作等。可惜他们的文字到我写这篇文章时,还没有被破译出来,所以这个文明到底是怎么回事,都不太清楚。

地图 13 考古发现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城市遗址分布
地图 13 考古发现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城市遗址分布

印度河流域文明的文字

今天所发现的印度河流域文字都多数出现在印章之上,这种印章可能是代表人或家族的名号,用来商业贸易时使用。有些学者主张这并非真正的文字,只是代表家族或人物的徽号,但后来发现了有城门上硕大的招牌,以及一些较长的文字样本 ,再加上通过计算机对其信息熵的分析结果与人类其他文字相近,所以总体上今天多数学者仍然相信这是一种文字。

插图 60 带有文字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出土的印章
插图 60 带有文字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出土的印章

公元前3000年的时代,两河流域已经进入了苏美尔文明,从今天考古发掘来看,两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之间有着频繁的贸易往来,两边互相发现了对方的物品,但没有发现过苏美尔文字和印度河流域文字之间对照物。我听说有些研究团队,正在阿拉伯半岛的阿曼那里挖掘,因为这个地方是从印度河流域到两河流域的中转地,当地发现有成千上万个公元前3000年到前2000年的墓葬,有些墓中物品有着苏美尔文字或印度河流域的文字。这些研究团队希望发现古代某位文化人物,墓葬中能够有一本两种文字对照的词典,那印度河流域的文字的破解就指日可待。

印度河流域文明的消失

公元前20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文明开始衰亡,到公元前1500年彻底消失。至于这场浩劫的原因是什么,目前无法得知。有些历史书上说今天仍然生活在印度南部的达罗毗荼人的祖先,创造了印度河流域文明。这种假说也认为那种文字是达罗毗荼语的文字。不过这只是诸多假说之一,甚至谈不上在学界公认。所以至今,印度河流域文明仍然是个巨大的迷团。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

公元前2000年或者至迟至公元前1500年左右,有一个民族,雅利安人进入印度,雅利安人是印欧语系,他们进入印度,印度进入了吠陀时代,吠陀时代是约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七世纪,一千多年的时间,这个是整个后来印度文明奠基的时期。至于是不是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摧毁了印度河流域的城邦文明,雅利安人和印度河流域文明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这些都是尚未解决的问题。在吠陀时代的文学作品中有大量他们战胜南方的敌对民族的记载,但这并不能说明他们打败的一定是印度河流域文明。特别要提一下,印度古代所说的“雅利安人”与犹太人《圣经》上所提到的雅弗的后代形成的“雅利安人”,确实有一定的关系。这个词在古代印欧语中,本来就是指高贵的人,然后成为一些印欧语系民族的自称。由此,当时犹太人把自己所看到说着比较接近语言的希腊人、米底人、波斯人,统称雅利安人。而公元前2000年这批进入印度的民族,也是印欧语系的民族,也自称“雅利安人”。

吠陀时代

种姓制度

吠陀时代,得名于当时留下的大量叫做吠陀文学的作品,吠陀这个词是“知识”的意思,今天管那些书叫做吠陀经。这个时候也产生了宗教——婆罗门教,就是印度教。印度的种姓制度,也在此时产生。婆罗门教和种姓制度一直到今天都有。我们一般书上说印度的种姓制度,说把人分为四大种姓,种姓之间不能通婚。第一个级别叫婆罗门,是祭司,第二个级别叫刹帝利,是国王,官员这类,第三个种姓是吠舍,是一般的自由劳动者。第四种姓是首陀罗,是奴仆一层。实际上还有个阶层叫贱民,不归入四大种姓之中,地位比上述种姓还要低。

实际上印度种姓制度主要在印度农村的基层里,而不是印度社会的上层。印度历史上的大王朝,作为中央政府,都是反对种姓制度的。比如早期的孔雀王朝,崇尚佛教,而佛教本身就反对种姓制度,主张人生来平等。中世纪以后伊斯兰教政权长期占据印度的中原,这些王朝与本地的印度教常常水火不容,更反对种姓制度。不过几千年来印度基层抵触上层的佛教和外来的伊斯兰教,使得印度教和种姓制度更加顽强地存在。

吠陀经

介绍一下吠陀经。迄今为止没看到哪本吠陀书翻译成中文,所以我也只是间接的了解。吠陀书是一大类书籍的统称,它们分为四类:“吠陀本集”,又分为《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闼婆吠陀》,其中《梨俱吠陀》反映的是最早的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时的社会情况,成书最早,也最有史料价值。“梵书”,是解释吠陀里面那些宗教仪式的一大批书籍。“森林书”,据说是老年人去森林里隐居,他们不可能搞象“梵书”那样搞复杂的宗教仪式,所以宗教仪式相对简单,“森林书”就是讲这种宗教仪式的一类书籍。最后一类,“奥义书”是讲述哲学的书籍。“奥义书”顾名思义就是含有深奥含义的书,这是中国古代大量翻译印度佛教文献时,翻译过来的名称。“奥义书”本应解说吠陀经背后的含义,并且由此发展成印度古典哲学的著作。不过印度后来也有人不断编订新的“奥义书”。甚至中世纪以后,伊斯兰教义也会被写成《安拉奥义书》。

《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

上古印度还流传下两部规模宏大的神话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这两部史诗都是鸿篇巨制,据说把《摩诃婆罗多》念一遍,不吃饭不睡觉要二十八天。而《罗摩衍那》的规模,则是《摩诃婆罗多》的四分之一,但仍然是《荷马史诗》的规模的十倍。古代民族史诗里规模最大的是西藏的《格萨尔王》,规模比《摩诃婆罗多》还要大数倍,到了近代,西藏还有专业的诗人,能够把它完整背诵出来。今天的人们或许不能想象,这样的篇幅的诗歌也能完整背诵,但这些人以此为职业,终其一生只是反复诵读。

关于《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的内容,我这里暂时略去不说,容我以后整理,并以简洁的方式叙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处在文化大革命动乱之中,学者季羡林,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整个《罗摩衍那》翻译成中文,成就了中华文化史上的一件伟业。我写这篇文章的不久以前,听说《摩诃婆罗多》也被完整地翻译了过来。

无论是吠陀书,或是《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在吠陀时代都只是口头传诵,没有文字记录。考古发现的最早印度文明文字实物,大约在公元前五世纪出现的婆罗米字母。印度后来各种文字都源于这种婆罗米字母,与西亚的阿拉米字母之间似乎有着一定的关系,所以今天学界主流认为,印度的婆罗米字母就是源于阿拉米字母,因此也是源于古埃及文字。是波斯帝国曾经统治印度河流域,作为波斯的官方文字,由此进入印度,或者在波斯帝国建立起来以前,通过各种商业交流,阿拉米文字已经流传进来。不过也有人认为,婆罗米字母可能并不源于阿拉米字母,而是源于印度河流域的文字,但从公元前1500年以后近一千年里,这种文字怎么演变的,完全没有任何实物证据,所以这种说法也没有说服力。

列国时代

公元前七世纪,印度进入了列国时代,分成许多国家。留存的佛教文献中有“十六大国”的清单,中文不同的文献,翻译成不同的名称,我列于下表,后面我的讲述中将采取《印度通史》中的名称1。十六大国的地理位置见地图,可以看到,并没能包括全部印度领土,中间还有很多缺失,这是因为这十六个国家只能代表当时的一些大国,其实还有很多其他国家,并没有列入。

梵语英语中阿含经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印度通史
अंगAnga鸯迦泱伽安伽
मगधMagadha摩竭陀摩揭陀摩揭陀
काशीKashi迦尸迦尸迦尸
कोसलKosala拘萨罗憍萨罗拘萨罗
कुरुKuru拘楼俱卢俱卢
पञ्चालPanchala般阇罗般遮罗旁查拉
अश्मकAssaka阿摄贝頞湿缚迦阿萨卡
अवन्तिAvanti阿和檀提頞饭底阿槃底
चेदिChetiya技提叶筏那车底
वज्जिVajji跋耆佛栗氏瓦吉联盟
वत्सVatsa跋蹉筏蹉梵萨
मल्लMalla跋罗末罗末罗
मत्स्यMatsya苏摩苏西噏摩摩差耶
शूरसेनShurasena苏罗咤戍洛西那苏罗森那
गन्धारGandhara喻尼奔哒罗健陀罗
कम्बोजKamboja/Camboja剑浮剑跋阇甘谟惹

值得一提的是,当我们翻开中国历史第一页的时候,中国的所有国家都有君王,但印度却有几个没有君主的共和国。另外,十六大国最强大的是摩揭陀,后来是摩揭陀统一了整个印度。

正统六派和六派沙门

地图 14 印度列国时代十六大国的分布
地图 14 印度列国时代十六大国的分布

也就在这列国时代,印度出现了象中国春秋战国时的诸子百家,或者古希腊哲学那样各种思想流派2。正统的哲学,仍然是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本身也分为六种派别:弥曼差派、数论派、胜论派、正理派、瑜伽派、吠檀多派。而非正统的哲学,除了佛教以外,也有六大类,佛教文献上把他们称作“沙门”,是修道者的意思。沙门哲学六派分别是:富兰迦叶的无因无缘论,散惹毗罗梨子的不可知论,末伽梨瞿舍利的生活派,彼浮陀伽旃延的七原素说,阿夷陀翅舍钦婆罗创立的顺世论和大雄创立的耆那教。沙门各派的出现,说明了当时印度文化人思想潮流,六派沙门互不相同,但都反对传统的婆罗门正统。我对印度哲学了解不深入,所以这里无法深入介绍,希望我以后有时间好好学习。

佛教的产生

除六派沙门以外,最大的思想流派当属于佛教,佛教的创立者叫乔达摩·悉达多,今天大家熟知的名字是释迦牟尼。释迦牟尼是公元前六世纪的人,生卒年份多有考证,1950年的世界佛教大会把公元前543年定为他去世的年份,并以此年为佛历的元年。佛经有很多关于释迦牟尼的故事,我这里也不详述。早期佛教我觉得主要更是一种哲学,认为人生有四谛。佛教还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提出男女平等的一个哲学。佛教是多神教,不象伊斯兰教或者基督教是一神教,早期佛教与今天我们看到的佛教可能并不太一样。比如今天中国和尚都是素食,这是中国佛教徒约公元七世纪后才开始兴起的戒律,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和尚并不素食。释迦牟尼本人甚至批评过那些主张素食的人,而历史上真实的去印度取经的玄奘也是可以吃肉的,与今天常人从小说中看到的截然不同。

释迦牟尼去世后不久,弟子们聚焦在一起,把释迦牟尼所讲的道理整理归纳,这叫做第一次集结。一百多年以后,产生了很多不同的教派,各地的教徒再次聚焦讨论,这是第二次集结。可能就在第二次集结或者之后佛教就分裂成大众部和上座部,双方都自认正统。后来大众部北传成为大乘佛教,传入中国、日本的就是这一流派。上座部则南传进入斯里兰卡,然后流传至东南亚。大乘佛教把南传的上座部贬称为小乘佛教,今天为尊重各个派别,已经不再使用小乘的名称。

摩揭陀开始强大

十六国里有个摩揭陀的后来一统印度。摩揭陀的诃黎王朝从公元前世纪年到公元前410年,有位国王名叫叫频毗娑罗(约前500年时在位)和他的儿子阿阇世相继为王,也就是在频毗娑罗时代摩揭陀开始强大。他们也和释迦牟尼是同时代人,据说阿阇世发动叛乱,囚禁了频毗娑罗后篡位。频毗娑罗忧愤自杀,按佛教文献的记载则是在囚禁中悟道。父王自杀后,阿阇世深感自责,寝食不安,最终也皈依佛教,成为较早支持佛教的君主。

诃黎王朝,幼龙王朝,难陀王朝

马其顿亚历山大进入印度

约公元前410年,诃黎王朝被幼龙王朝取代,佛教第二次集结可能就发生于这个时候,幼龙王朝很短,又被难陀王朝所取代,难陀王朝时,亚历山大大帝灭波斯帝国,希腊军队进入印度河流域。难陀王朝时的摩揭陀已经统治大部分恒河流域,但印度河流域仍然诸多强国存在。亚历山大大帝远征击溃了印度河流域的列国后,仍想要向东方进军,但别人告诉他,在恒河流域的难陀王朝二十万大军已经集结准备迎击,亚历山大终究放弃继续东征,返回了巴比伦。

旃陀罗笈多的故事

根据希腊史书的记载,亚历山大大帝在印度时遇到一个年轻的印度人,名叫旃陀罗笈多,他言辞激烈冲撞亚历山大,被卫士拿下,本来即将处死,但亚历山大大帝还是饶了他一命放他离去。

旃陀罗笈多建立孔雀王朝

亚历山大返回巴比伦以后不久去世,他的庞大帝国也迅速分裂,印度河流域再次陷入战乱。就在这样的动乱之中,旃陀罗笈多组织起了自己的军队。公元前424年,他推翻了难陀王朝,建立起摩揭陀帝国的孔雀王朝。旃陀罗笈多在很多中国的书籍上也被称为月护王。之所以称为孔雀王朝,可能是因为月护王出身于一个饲养孔雀的卑微家族。也因此印度历史上这些强大王朝本身也都反对种姓制度。

亚历山大大帝的帝国分裂后形成的几个希腊化国家中,他的部将塞琉古在亚洲建立起统治,所以很快,塞琉古与月护王为争夺印度河流域展开多年大战。但塞琉古的政治重心仍然在希腊,看到无法战胜摩揭陀,最终放弃了印度河流域。塞琉古与孔雀王朝交好,将公主嫁于月护王,月护王则回赠五百头战象的部队。这批战象从此进入西方世界,成为后来塞琉古与希腊诸军阀战争中的重要力量。

月护王(旃陀罗笈多)

月护王后来皈依耆那教,传说他老年时进入森林苦苦修行,绝食而死,在位时间是约前321年至约前297年。月护王的儿子宾头沙罗(约前297年-前272年)继位。宾头沙罗时期,印度与希腊交往密切,塞硫古王国和埃及托勒密王朝均向印度派遣过使节,由此在古希腊的史籍中留下了许多孔雀王朝时代印度的记载。

阿育王

宾头沙罗之后的国王就是大名鼎鼎的阿育王(公元前272年至232年在位),据说阿育王是在打败他的哥哥之后夺取的政权。继承孔雀王朝以前的扩张,阿育王继位后也发动了大量的战争,使得孔雀王朝的领土达到最大,只有印度最南端一小块未纳入他的帝国,以后印度,直到莫卧儿帝国和英国殖民统治时,都不曾达到这样的统一。

羯陵伽战争和阿育王皈依佛教

印度东部的羯陵伽地区,早在难陀王朝时就臣属摩揭陀,不过后来又独立。月护王曾经对此地用兵,却被击退。阿育王大约在公元前261年发动羯陵伽战争,最终征服此地。这场战争伤亡重大,阿育王石柱铭文上说双方都死亡了十万人。目睹了战争的血腥惨状,阿育王内心开始反省并皈依了佛教。从此孔雀王朝所统治的广大领土上,战鼓声消失不见,取而代之是对佛法的颂扬。

地图 15 孔雀王朝阿育王时代的疆域
地图 15 孔雀王朝阿育王时代的疆域

阿育王向各地颁布的诏书,有很多因为是石刻,在近代在印度各地被发现。通过这些铭文,我们了解了阿育王的治国政策,他一直对羯陵伽战争痛心疾首,决心不再通过战争扩张,改而向世界各方派遣佛教传教士。真实情况也是如此,当时印度与希腊化世界交流频繁,不少佛教教徒来到西方,对希腊的哲学和文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插图 61 阿育王出巡公元前一世纪浮雕
插图 61 阿育王出巡公元前一世纪浮雕

阿育王石柱

阿育王颁布的诏书,有很多刻在一种石柱上。不知道当年这样的石柱有多少,但是今天通过考古发现尚存19根。释迦牟尼最初传教的地方中文称作鹿野苑。1904年在鹿野苑旧址的考古发现了阿育王石柱头上著名的四面狮,石刻精美无比。四面狮的图样今天已经成为印度和佛教的标志,印度把这种图样放进了自己的国徽中。而世界各地的许多佛寺现在也竖立起阿育王石柱的现代复制品。

插图 62 现存于毘舍离的一根阿育王石柱
插图 62 现存于毘舍离的一根阿育王石柱
插图 63 今天的印度国徽
插图 63 今天的印度国徽
插图 64 鹿野苑考古发现的四面狮,1905年老照片
插图 64 鹿野苑考古发现的四面狮,1905年老照片

印度半岛最南端的土地,以及斯里兰卡,并没有纳入阿育王的统治范围,可能是他真的已经放弃了战争扩张。阿育王派遣他的儿子摩哂陀率领的传教团来到斯里兰卡,这是斯里兰卡的历史,也是南传佛教的开端。

孔雀王朝的衰亡,巽伽王朝,甘婆王朝

阿育王在位41年,公元前232年去世。此后孔雀王朝仍然维持了一段时间的稳定,信仰佛教并没有维持帝国的强盛,实际的军事力量却已经开始衰落,目前并不清楚孔雀王朝后期的印度情况,可肯定的是,统一的中央大帝国开始分崩瓦解。阿育王之后的约五十年间,有六位国王相继继位,最后一位国王于公元前185年被杀。一位军事将领登基为王,中文译作华友王(公元前185年-149年在位),开始了巽伽王朝,此时其领土面积已经远远小于孔雀王朝早期。巽伽王朝结束于公元前75年,此后是甘婆王朝,只存在了几十年。这时印度已经分裂成许多小国。而西北方向,定居于中亚细亚的希腊人国家开始强盛起来,很快进入印度北部建立起希腊化政权。希腊人之后,中亚细亚被从中国西部迁徙来的月支人占领,月支人建立起了强大的贵霜帝国,一度统治印度北方。印度本土,则要等到公元四世纪笈多王朝时,印度本土才再次接近统一。这些事情我以后在讲希腊化时代和中世纪的部分再详细叙述。

我的写作计划,这里之后要讲述中国的古代文明,但是我还没有完成这部分。我本人作为一个中国人,要站在地球人的立场上去写中国文明,相信是一件非常艰难的工作,所以我将继续努力。


1. ^恩·克·辛哈、阿·克·班纳吉著《印度通史》,张若达、冯金辛等译,商务印书馆1973年版
2. ^本文中印度哲学流派的名称依据黄心川著《印度哲学史》1989年版,ISBN7100008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