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路易十四和威廉三世的时代

路易十四和威廉三世概述

在本章讲述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和荷兰执政威廉三世以及当时欧洲发生的重大事件。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出生在1638年,荷兰的奥伦治亲王威廉三世出生在1650年,路易十四5岁时父亲路易十三去世从而继承了法国王位,而威廉则是遗腹子,一出生便继位成为奥伦治亲王,11岁时母亲英国公主玛丽也离世。两人在幼年时代受到良好教育的同时,也都在各种政治的纷争中成长。路易面对巴黎的动乱,跟随母后两次逃离巴黎,倍受磨难。威廉三世从小生活在奥伦治党和共和党相争环境之下,他的教育是两党相争焦点,母亲去世后,共和党人赶走了威廉身边全部亲英国人士,大议长德·韦特亲自每周给威廉上课教导他治国方略。但两人都性格刚毅,少年时代胸有大志,路易十四最终成为强势君主,使得法国成为世界强国。而威廉三世捍卫了荷兰和欧洲的自由,并成功在英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度。

伏尔泰:人类历史上四个最好的时代

伏尔泰的名著《路易十四的时代》中提到人类历史上有四个最好的时代,当然就是希腊、罗马、佛罗伦萨和他说的路易十四的时代。伏尔泰写到:

这四个真正享有盛誉的时代中的第一个是菲利浦和亚历山大的时代,或者说是伯里克利、德谟斯提尼、亚里士多德、柏拉图、阿佩尔、菲迪阿斯和普拉克西泰尔这类人物的时代。但是这种荣誉只局限于希腊的疆域之内。世界当时已为人所知的其他地区还处于野蛮状态。第二个是凯撒和奥古斯都的时代。这个时代还以卢克莱修、西塞罗、李维、维吉尔、贺拉斯、奥维德、瓦龙和维特吕弗等人的名字著称。
第三个是紧接穆罕默德二世攻占君士坦丁堡之后的时代。读者还会记得,当时意大利一个普通公民的家族完成了本应由欧洲各国国王进行的事业。美第奇家族把被土耳其人驱逐出希腊的学者召请到佛罗伦萨。这是意大利光辉灿烂的时代。艺术已经在该国获得新的生命。意大利人给予艺术以德行的称誉,正如早期的希腊人把艺术尊誉为智慧一样。当时一切都趋于完美。

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佩皮二世,路易十四和拉玛九世

第四个时代则是伏尔泰所说的路易十四的时代。路易十四,1638年出生1715年去世,七十八岁当时已属长寿。他五岁做国王,在位七十二年,有史记载的主权国家君主中只有埃及第六王朝的佩皮二世比他更长,佩皮二世在位时间从公元前2278年到公元前2184年长达九十四年。不过由于时间过于久远,就算记录佩皮二世统治年份的那些古埃及史料,也可能因年代计算方法有问题而错误,所以今天仍然无法明确证明佩皮二世的在位年份。如果这样,路易十四仍然是明确可考证的主权国家君主中在位时间最长的。第二的则是不久以前刚去世泰国国王拉玛九世,在位时间是1946年到2016年共71年。我写此文时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仍然在世,已在位65年。

路易十四的少年时代

1642年,掌权的黎塞留去世,1643年路易十三也去世,路易十四继位,王太后安妮和红衣主教马扎然主政。当时正值英国革命,查理一世被砍头后,他的王后,路易十三的妹妹亨丽埃塔·玛丽亚[Henrietta Maria of France;1609-1669],只能带着全家流亡到娘家法国。但是马扎然和克伦威尔关系良好,导致玛丽亚全家再被驱逐,在欧洲各地流浪,直到查理二世复辟回到英国。

投石党之乱

1648年,三十年战争最后阶段,受到英国革命的鼓舞,法国贵族和巴黎高等法院也开始反对朝廷,因发起叛乱的人在巴黎的大街上投掷石块,所以史称“投石党之乱”。“投石党之乱”爆发以后,宰相马扎然、王太后安妮带着十岁的路易十四逃出巴黎。也导致马扎然迅速与交战各国停战,签订《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结束了三十年战争。

马扎然和大孔代之争

就在英国处决了查理一世,巴黎发生投石党之乱之时。当年打败西班牙的法国英雄大孔代率领军队返回巴黎平叛,安妮和路易十四母子得以返回首都。但此后,马扎然与大孔代产生了激烈的矛盾,先逮捕了大孔代。作为罗克鲁瓦战役的英雄,马扎然迫于舆论压力又不得不释放了他。大孔代离开后召集兵马返回围攻,马扎然、安妮带着路易十四第二次逃离巴黎。王太后不得不宣布罢免马扎然,用孤儿寡母来赢得同情。这次轮到大孔代无法面对舆论,不得以只能让王太后和国王返回巴黎,自己逃离法国,投降了西班牙。王太后再次起用马扎然,与英国的克伦威尔修好,共同对抗率领着西班牙军队的大孔代。

插图 72 马扎然像
插图 72 马扎然像 Pierre Mignard创作于1660年

1658年6月14日在敦刻尔克附近,大孔代率领的西班牙军被蒂雷纳子爵[Henri de La Tour d'Auvergne, vicomte de Turenne;1611-1675]率领的法军击败。1659年,法国和西班牙签署合约,大家和解,大孔代也返回法国,路易十四的时代,大孔代和蒂雷纳子爵两员大将,为路易十四建立起赫赫武功。

铁面人的故事

路易十四当政的早期,出现了一个被称作“铁面人”的人物,此人在几个不同的监狱中被关押过,但那些都是关押重要人物的监狱。据说在监狱中他受到良好照顾但始终带着个面具,面具可能并非铁制而是绒制。根据多种史料记载和当时目击者记述,应该真有此人。铁面人的身份起码有以下几种说法:路易十四的孪生兄弟,马扎然和安妮王太后的私生子,英国的护国公克伦威尔,或者其他某个将军或者大臣等等,但真实身份恐怕再也无法考证。后来产生了大量的相关文学影视作品,尤其以大仲马的《布拉热洛公爵》最为著名,小说中铁面人被写成是路易十四的孪生兄弟。

插图 73 十岁的路易十四
插图 73 十岁的路易十四 Henri Testelin创作于1648年

路易十四与芭蕾舞

路易十四从小喜欢跳芭蕾,经常主演芭蕾舞剧,一直到30岁的时候,身体发福,才不再上台。他演出的角色是太阳神阿波罗,也因此路易十四被称为太阳王。

路易十四成年,掌握实权

1661年之前,红衣教主马扎然和安妮王太后,实际控制着政权。1661年,马扎然去世,在与母亲发生过一些冲突之后,24岁的路易十四亲政,实际掌控大权。

柯尔贝尔和重商主义

路易十四重用财政部长柯尔贝尔[Jean-Baptiste Colbert;1619-1683],采取重商主义来发展法国经济。在柯尔贝尔管理下,至少路易十四前半时期法国经济力量雄厚。为路易十四开创霸业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柯尔贝尔有一句名言:

向人民抽税,就像拔天鹅的羽毛一样,关键是要尽可能地拔,但又不让天鹅被痛到。

路易十四还任用军备部长卢福瓦侯爵[François Michel Le Tellier;1641-1691],建立了一整套军役制度和军备后勤制度。严格军官考核体制,统一军服,统一旗帜,完善军饷制度。在他的管理下,法国陆军成为欧洲最强。

戏剧家莫里哀和音乐家吕利

文化上有著名的戏剧家莫里哀[Molière;1622-1673],他以讽刺剧闻名。来自意大利的音乐家吕利[Jean-Baptiste Lully;1632-1687],后来成了路易十四的艺术总监。吕利的人品很差,通过自己的权势打压当时其他的音乐家。2000年法国电影《Le roi danse》中文译作《王者之舞》,讲述了吕利和路易十四的故事。

巴黎皇家科学院

1666年,设立了巴黎皇家科学院,卢浮宫由皇宫变成了科学院、图书馆和博物馆。也是那个时候,法国有了一些闻名于世大学者,如数学家帕斯卡、费马,哲学家伽桑狄。路易十四还重金请来荷兰人惠更斯、意大利人卡西尼等欧洲第一流的科学家。路易十四给科学家们提供了高额的津贴,使他们能够过上贵族的富裕生活,也使得巴黎成为世界科学的中心之一。

凡尔赛宫

路易十四又建设凡尔赛宫。凡尔赛宫在巴黎郊区,原来是一片沼泽,1624年路易十三买下此地用来打猎,建有休憩用小行宫。路易十四幼年两次逃离巴黎,对拥挤的城市没有好感,1667年起,开始大规模建设凡尔赛宫,1682年正式迁入,直到1789年法国革命之间约一百年,凡尔赛宫成为法国的实际首都。路易十四让全国的贵族迁入凡尔赛宫,使贵族与地方脱离关系。完成了法国的中央集权。这张照片就是现在从天上鸟瞰这个凡尔赛宫的主体建筑。华丽壮观的建筑也成为后来欧洲其他很多宫殿的样板。

插图 74 凡尔赛宫主体建筑鸟瞰
插图 74 凡尔赛宫主体建筑鸟瞰

曼特农夫人

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中写了很多反讽路易十四的内容,他借来到法国的波斯游客之口说路易十四:

他的一个大臣只有十八岁,而他的一个情妇已有八十岁。他爱他的宗教,但谁要是主张应该一丝不苟地恪守教规,他又无法忍受。他虽然远离喧嚣的城市而且很少跟人交谈,但他矻矻终日为了让大家谈论他。他喜欢打胜仗,喜欢战利品,但是他害怕他的部队有好的将领率领,就跟他害怕敌军将领才能优秀一样。

文中提到的八十岁情妇就是曼特农夫人[Françoise d'Aubigné, Marquise de Maintenon;1635-1719],曼特农夫人比路易十四的年龄还大五岁。路易十四虽然有自己的王后,而且还有各种风流韵事,成群的情妇,但他的后半生最爱的女人还是曼特农夫人。

遗产战争

1667年路易十四发动了他继位后的第一场对外战争:“遗产战争”。路易十四娶西班牙国王腓力四世[Felipe IV;1605-1621在位-1665]的女儿玛丽为王后,这是表亲结婚,路易十四的母亲安妮就是腓力四世的妹妹。1665年腓力四世去世,年仅五岁的儿子查理二世[Carlos II;1661-1665在位-1700]继位,路易十四作为腓力四世的女婿,强行要求继承一部遗产。他所要求的遗产,是南尼德兰和和弗朗什·孔泰[Franche-Comté]两片地区,这两处西班牙的属地,一直在法国背后,长期以来法国和西班牙的对抗中,是西班牙进攻法国的另一条战线。西班牙当然拒绝了路易十四的无理要求。路易十四以此为借口1667年发动了战争,史称“遗产战争”。

插图 75 曼特农夫人
插图 75 曼特农夫人 佚名,创作于17世纪

当时的西班牙军队已经完全不是法国的对手,战争开始后没多久,法军大胜。1668年法国已经占领了南尼德兰和弗朗什·孔泰,以及神圣罗马帝国的一些领土。

荷兰迫使路易十四退出占领的领土

路易十四要占领南尼德兰,让荷兰感觉到了威胁。荷兰大议长德·韦特,改变了长期以来联合法国对抗西班牙的政策,转而与西班牙一起对抗法国。德·韦特首先拉拢瑞典,又因刚在第二次英荷战争中打败英国,强迫英国加入,组成三国同盟,共同向路易十四施压,迫使路易十四放弃对南尼德兰和弗朗什·孔泰地区的要求。遗产战争虽然法国获胜,但由于荷兰的突然介入,路易十四没能达到之前期望的目标。

堂堂太阳王路易十四便被小小的荷兰共和国所欺负,自然非常不满。英国也刚刚被荷兰打败。面对强大的荷兰,英法两国开始秘密结盟。路易十四又收买瑞典的议员,使得瑞典议会废除荷兰的同盟关系。

1672年法荷战争

经过数年准备,1672年,英,法两国对荷兰宣战。法国军队从陆路穿过南尼德兰进攻荷兰。荷兰的硬伤是陆军不行。1672年爆发的这场战争,对法国这边的叫做法荷战争,对英国这边则叫做第三次英荷战争。

法国入侵荷兰,荷兰之灾难年

法国陆军12万由孔代亲王和蒂雷纳子爵率领,穿越西班牙南尼德兰和神圣罗马帝国的领土,直接进攻荷兰的本土。荷兰过去与西班牙长期战争的时候,南部有一条多个星形堡垒组成的强大防线,但是在近代化法军面前好像没什么作用,迅速被法军拿下。只有几个月,荷兰的七个省就被法国占领了五个,只剩下靠海的荷兰省和泽兰省。路易十四本人也来到荷兰,让那些被占领的城市向他表示效忠。

荷兰海军全胜

当然荷兰海军仍然无敌,开战不久,英、法海军都被打败。法国看似即将征服荷兰,荷兰却依然牢牢地掌控着海洋。伏尔泰在《路易十四的时代》中说:

法国领事对波斯国王说,路易十四几乎征服了整个荷兰。这位波斯君主说:“这怎么可能呢,在霍尔木兹港里,荷兰的船只和法国人始终是十与一之比啊。”

奥伦治派和共和派矛盾激化,大议长德·韦特被暴民打死

1672年被称为荷兰的“灾难之年”,荷兰的有钱人开始清点自己的财产和船只,准备逃亡爪哇的殖民地。战争的失利让荷兰人都怪罪当权的大议长德·韦特,奥伦治亲王威廉三世已经22岁,荷兰民众呼吁任命奥伦治亲王为执政官来拯救荷兰。荷兰的奥伦治派和共和派之间的斗争再次激烈。德·韦特的弟弟因为一件被诬陷的案件被关在海牙的监狱中,后来被处以罚金释放,8月20日德·韦特坐着马车来接弟弟出狱,在监狱外,兄弟两人被一群愤怒的暴民活活打死,德·韦特作为荷兰的实际领导人十九年时间,却遭到如此结局。当然此事本身奥伦治亲王和他的派系也是逃不了干系。

德·韦特之死是共和派的巨大挫折,也是自荷兰建国以来,奉行民主自由理想的知识分子的巨大挫折,荷兰本来就有似半君主国家,现在看起来是要向君主制方向转变。哲学家斯宾诺莎当时激动万分,在自己僻静的书斋里写了一份大字报,准备张贴出去。幸好他的朋友把他拦下,整个阿姆斯特丹的暴民都在街上声讨德·韦特而拥护威廉三世,支持德·韦特的人若是街上岂不也去送死。斯宾诺莎最后写下《政治论》,表达他对君主、贵族和民主政体的观点。这是他最后的著作,可惜并没有完成他就去世。

威廉三世成为荷兰执政官,倒灌海水阻止法军推进

德·韦特被活活打死之后,奥伦治派就上台掌权,22岁的威廉三世被选举为荷兰的执政官和军队的总司令。威廉三世确实不负众望,荷兰是个低地,普遍比海平面低,有拦着海水的大坝。威廉三世下令凿穿大坝,让海水倒灌而入。阿姆斯特丹、海牙这种大城市本身还有堤坝,能够保护市区不被水淹,荷兰的多数农田都泡在海水之中,同样陷入水中无法继续推进的还有法国军队。

威廉三世与欧洲多国组成同盟共同对抗路易十四

荷兰又派出大量使节前往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组成大同盟。很快那些国家都向法国宣战,法荷战争又演变为全欧洲大战。法国四面受敌,不得不撤退兵力。

英国战败退出战争,与威廉三世结亲

不过由于海军被荷兰打败,1674年,英国不得不与荷兰签署条约,赔偿荷兰20万英镑。算是结束了第三次英荷战争。为了和解,1675年,英国查理二世的侄女,就是后来成为国王的詹姆斯二世的女儿嫁给了荷兰的威廉三世。这也是表亲结婚,威廉三世的母亲就是詹姆斯二世的姐姐。

普鲁士打败瑞典军队

这里有个插曲,由于荷兰拉拢日耳曼各邦对法国作战,日耳曼各邦里面有个比较大的选帝侯叫勃兰登堡,就是后来的普鲁士。而瑞典受到法国的拉拢从背后进攻神圣罗马帝国的勃兰登堡,却被勃兰登堡当时的腓特烈选帝侯打败,这是勃兰登堡也是普鲁士第一次出现在强国的舞台上。

战争结束,法国夺取弗朗什·孔泰地区和洛林公国

法荷战争进行到到1675年的时候,荷兰收复了全部国土,战争已经在西班牙和德意志各邦的领土上进行。到1678年各国终于签署了和约,法国虽然没能打败荷兰,但仍然取得了弗朗什·孔泰地区和神圣罗马帝国的洛林公国等地,基本上形成了今天的法国疆域。

路易十四发动重盟战争

之后路易十四继续吞食神圣罗马帝国靠近法国的那些小邦,导致了1683年爆发了“重盟战争”,但是因为同年土耳其向神圣罗马帝国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法国迫于舆论压力停止了战争。

插图 76 卡拉·穆斯塔法·帕夏
插图 76 卡拉·穆斯塔法·帕夏 佚名,创作于17世纪

大土耳其战争,土耳其倾力进攻欧洲

1683年大土耳其战争,是历史上土耳其最后一次大规模地向欧洲各国进攻。1566年苏莱曼大帝去世后,土耳其就开始衰落,而威尼斯比土耳其衰落得更快,1645年爆发了第五次威尼斯土耳其战争,土耳其的陆军登陆克里特岛,虽然威尼斯仍然拥有制海权,甚至封锁君士坦丁堡。但登陆后的土耳其军队能够依靠岛上的农业自给自足,基本无需海上支援。刚经历了三十年战争的欧洲各国,给予威尼斯援助很少,双方长时间僵持,到1669年,克里特岛的首府坎迪亚(今天的伊拉克利翁,仍然是克里特岛的首府)被土耳其攻克,结束了自第四次十字军以来威尼斯对克里特岛四百多年的统治。

路易十四迫于舆论压力,结束重盟战争

1683年维也纳之战,波兰解救奥地利

此后土耳其出现了强权人物,大维齐尔,也就是宰相,在几位强有力的宰相的管理下,土耳其重新强大。1676年,卡拉·穆斯塔法·帕夏[Kara Mustafa Pasha;1634-1683]担任大维齐尔,准备向欧洲大规模的扩张。这次他明确目标就是维也纳。1683年,土耳其向神圣罗马帝国宣战,七月开始围攻维也纳。同过去一样,罗马教皇呼吁基督教各国团结,法国当然坐视不理,只不过迫于舆论压力停止了重盟战争。1683年9月,正当维也纳陷入困境之时,波兰国王约翰三世[Jan III;1629-1674在位-1696]率军赶到,土耳其军队本来只是攻城,准备好了大量攻城部队和器械,没想过打一场野外骑兵对战,结果被优秀的波兰骑兵打败。奥地利和波兰开始大规模的反攻,这也是奥地利占领大部分匈牙利的开始。由于战争失利,1683年12月宰相卡拉·穆斯塔法·帕夏在贝尔格莱德被斩首。

威尼斯大举进攻土耳其,占领伯罗奔尼撒半岛

威尼斯进攻雅典,巴台农神庙遭到史上最大破坏,掠走比埃雷夫斯石狮

1684年,为了报1667年克里特之仇,威尼斯也加入战争,1687年夺取了希腊的伯罗奔尼撒半岛和爱琴海的部分岛屿,并且一度攻占雅典。土耳其军队据守雅典卫城抵抗,在巴台农神庙储藏军火,威尼斯军队猛烈的炮火造成卫城古迹大量损坏,有一颗炮弹击中巴台农神庙,引发的军火库巨大爆炸使神庙屋顶坍塌,同时也有大量土耳其士兵死亡,这是史上对巴台农神庙最大的一次破坏。攻占雅典后,威尼斯觉得无法长期据守,撤离时又急掠了一些古代雕塑为战利品,其中有著名的比埃雷夫斯狮子[Piraeus Lion],今天仍然雄踞于威尼斯军械库门口,这是公元前四世纪留存至今伟大的古希腊雕塑之一。

插图 77 约翰三世率军抵达维也纳
插图 77 约翰三世率军抵达维也纳 Juliusz Kossak创作于1871年
插图 78 威尼斯军械库大门前的比埃雷夫斯狮子
插图 78 威尼斯军械库大门前的比埃雷夫斯狮子 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雕塑

土耳其战败,宰相被斩首,苏丹被废

大土耳其战争,仍然是传统的基督教国家对抗土耳其的战争,波兰和威尼斯作为传统军事强国最后一次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俄罗斯正值彼得一世当政,也对土耳其发动进攻,但被打败。1687年,不满战争失利的土耳其禁卫军发动政变,废除当时的苏丹穆罕默德四世,另立其弟苏莱曼二世。1699年与奥地利、波兰、威尼斯签署条约,割让了大量的土地结束了这次战争。威尼斯统治伯罗奔尼撒半岛三十年后的1714年,土耳其突然发起袭击,一举将威尼斯军队赶出半岛。

路易十四颁布《枫丹白露敕令》,实施宗教迫害

同时西欧这边,作为一个专制君主制强国,一个国家,一个国王,一个宗教,1685年路易十四颁布了《枫丹白露敕令》[Edict of Fontainebleau],废除了亨利四世的《南特敕令》,大量新教徒被迫逃离法国,这些人有的是企业家,专业人员,甚至有军队的元帅,他们逃往荷兰和英国。反而加强了反对路易十四的力量。

路易十四发动大同盟战争

1683年维也纳之围结束后,奥地利对土耳其处于攻势,1688年路易十四决定再次出兵攻打神圣罗马帝国,欧洲各国都害怕路易十四。纷纷与奥地利结盟组成由荷兰、奥地利、西班牙,以及日耳曼多数邦国组成的大同盟,所以1688年到1697年的战争叫做大同盟战争,又名九年战争。奥地利不得不分兵,缓解了土耳其的压力。

英国光荣革命

英国詹姆斯二世与路易十四结盟,引起英国各界不满

1685年,英国复辟的查理二世去世,他的弟弟詹姆斯二世继位,詹姆斯二世本人信天主教,政策上又与路易十四结盟,引发英国国内资产阶级的普遍不满,1687年,他甚至解散议会,重蹈查理一世的覆辙。很多议员悄悄与荷兰执政威廉三世联络,威廉三世的母亲是查理一世的女儿,詹姆斯二世的姐姐,威廉三世又娶了詹姆斯二世的女儿,所以法理上威廉三世和英国王室血缘关系很近,他们想要让威廉成为英国国王。威廉三世一方面同法国作战,一方面准备了2万陆军,400余艘兵船,53艘大型战舰以入侵英国。准备工作虽然高度保密,但大规模备战,不可能不走漏消息。路易十四写信给詹姆斯二世,提议派遣法国军队来保护他的王位,但詹姆斯二世完全不以为意。

威廉三世率领荷兰大军入侵英国进占伦敦

威廉三世被拥立为英国国王,颁布《权力法案》,英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

1688年11月,威廉三世率领荷兰大军在英国登陆,一路上没有一个英国士兵抵抗,12月兵不血刃进入伦敦。詹姆斯二世逃往法国,据说威廉故意放走了他,以免再次国王流血。第二年1月,威廉召集旧的议员组成临时的议会,由议会宣布废除詹姆斯二世的王位,他和妻子玛丽同时登基成为英国国王,在加冕典礼上宣读了《权利法案》,英国完成了君主立宪制度的革命。

洛克的《政府论》

牛顿当选光荣革命后第一届议员

插图 79 威廉三世
插图 79 威廉三世 Godfrey Kneller 创作于约1680年

哲学家洛克从荷兰返回英国,发表了君主立宪制的理论文献《政府论》,关于洛克和他的理论我以后将补充进本文。而就在一年前的1687年,牛顿刚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两年之内人类的科学和民主都发生了里程碑式的革命。牛顿本人,也当选光荣革命后的第一届议会议员。威廉三世当上国王后的数月,就马上请他共尽晚餐。

威廉三世征战爱尔兰和苏格兰

从威廉登陆至此没有流一滴血,史称“光荣革命”。虽然占领伦敦没有流一滴血,但光荣革命之后在苏格兰和爱尔兰还是发生了不少战役,詹姆斯二世率领法国军队登陆爱尔兰,集合起忠于他的士兵,1690年7月的博因河战役[Battle of the Boyne]中被跨海而来的威廉三世打败,詹姆斯再次流亡法国,连路易十四都对他失去了信心。

由于荷兰的执政当上了英国国王,英国也加入了反法大同盟。现在荷兰成为欧洲盟主,威廉三世率领英国、荷兰、西班牙和日耳曼各邦的军队对抗路易十四。总体上讲威廉三世是个出色政治家,却并不擅长战场上直接指挥作战,法国的孔代亲王和蒂雷纳子爵等一代名将也都已经过世,这时却又有名将卢森堡公爵,所以具体战役上,法国仍占优势。法国与荷兰、英国在海外殖民地也进行着战争,在北美洲历史上被称为“威廉王之战”,结果法国只是保住了加拿大,但是在印度,法军完全败退,首府本地治理也被荷兰攻克。

大同盟战争结束

1694年,法国及整个西欧都发生了饥荒,各国都无法坚持,于是1697年签署《雷斯威克条约》[Treaty of Ryswick],路易十四承认威廉三世为英国国王。西班牙和法国的领土也略有调整,印度的本地治理还给了法国。

英国光荣革命,看起来是荷兰成功入侵并使英国成为附庸,由于1672年灾难年的影响,荷兰有钱人都纷纷把财产转移到了英国,荷兰也越来越依赖英国的力量,实际上英国已经开始强于荷兰。此后英国和荷兰一直保持着同盟关系,直到美国独立战争。

威廉三世去世,他的性格和品德

1694年,威廉三世的王后玛丽去世,1702年威廉自己从马上摔下来受伤,不久去世,享年52岁。威廉三世奉行奥伦治家族的格言“坚持不懈”[Je Maintiendrai],平时表情严峻冷漠,不苟言笑。欧洲的国王贵族们都情妇无数,但威廉三世却始终过着严谨生活。1675年当他前往英国迎娶詹姆斯二世的女儿玛丽时,岳父曾经带他观看英国君主是如何享受生活,如果他能够支持自己和路易十四推翻荷兰共和国,那英法两国则能够帮他当上荷兰国王,从而享有无尽的美女和财富。威廉三世当时就勃然大怒,义正辞严说自己作为荷兰公民,将永远忠于共和国。德·韦特死后威廉三世执政三十年间,他治下的荷兰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并且在英国建立起君主宪政,完成了人类史上最伟大的变革。

插图 80 威廉三世骑马雕像
插图 80 威廉三世骑马雕像 Henry Cheere创作于约1757年

玛丽和威廉没有孩子,荷兰再次没有执政官,威廉生前的好友安东尼·海因斯[Anthonie Heinsius;1641-1720]成为大议长,继续奉行与英国同盟的政策。

威廉三世去世后英国的王位继承,汉诺威选帝侯

威廉去世后,玛丽的妹妹,詹姆斯二世的另一个女儿安妮一世[Anne;1665-1702在位-1714]继承王位。安妮女王曾经怀孕十几次,结果都没有孩子长到成年。1714年,安妮女王去世,议会不让詹姆斯二世的儿子回来继位,而是选择了和英国王室关系很近的德国的汉诺威选帝侯乔治一世。之后一百多年英国一直在德国保有汉诺威的一块飞地,一直到1830年,国王威廉四世没有男性后代,英国由维多利亚女王继位,但是汉诺威法律不允许女性继位,所以另择男性旁支,英国与汉诺威分开。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插图 81 六十四岁的路易十四
插图 81 六十四岁的路易十四 Hyacinthe Rigaud创作于1702年

大同盟战争结束以后,没过几年,路易十四又发动了战争,也即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路易十四的母亲和妻子都是西班牙的公主,所以这一脉理论上也能继承西班牙的王位,1700年西班牙的查理二世去世,没有后代,遗嘱指定路易十四的孙子腓力,也即腓力五世为西班牙国王。如果仅从血缘法理上讲腓力五世确实有比较优先的继承权,但是欧洲其他国家不能容忍法国吞并西班牙,特别是传统上与西班牙同盟对抗法国的奥地利。奥地利大公查理,后来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六世,虽然从血缘关系上比腓力五世要远,但仍然得到荷兰和英国的支持,他们觉得不可以让西班牙落到路易十四的手里,于是双方又展开了一场世界大战,而这次主要的战场是西班牙的本土。

双方阵营,奥地利这边是荷兰、英国、以及大部分的日耳曼和意大利邦国。法国这边是巴伐利亚,科隆和少数几个德意志的邦国,1702年开战时萨伏依、葡萄牙是法国的盟国,不久后就倒戈。西班牙本国的官员和军队不知所从,不过既然查理二世的遗嘱指定腓力五世做国王,多数西班牙人还是支持腓力五世。

地图 11 1701年的欧洲政治地图
地图 11 1701年的欧洲政治地图

丘吉尔,欧根亲王和维拉尔元帅

我不详细讲述战争的进程,英国当时的元帅比较有名,名叫约翰·丘吉尔[John Churchill, 1st Duke of Marlborough;1650-1722],是后来二次大战时的温斯顿·丘吉尔的祖先,奥地利的元帅叫欧根亲王[François-Eugène, Prince of Savoy-Carignan;1663-1736],而法国的则是维拉尔元帅[Claude Louis Hector de Villars;1653-1734],这些都是当时战场上的风云人物。

法军很清楚还是要利用陆军优势,先要把荷兰打败,所以挥师北上,但被被丘吉尔所率领的英荷联军击退。在海上1703年爆发维哥湾海战[Battle of Vigo Bay],法国、西班牙联合舰队被英国、荷兰联合舰队消灭,法国丧失制海权,1704年,反法盟军登陆西班牙,占领直布罗陀,因为这个原因,萨伏依和葡萄牙倒戈。8月布伦海姆战役[Battle of Blenheim],奥地利的欧根亲王和丘吉尔率领联军打败法国和巴伐利亚联军,巴伐利亚退出战争。战争明显不利于法国。温斯顿·丘吉尔的《英语国家史略》中说:

路易十四不能理解,他的优良的军队不但战败,而且灭亡了,从此,他考虑的已经不是怎样称霸欧洲,而是如何体面地结束这场由他挑起的战争。

战争双方陷入拉锯

1706年腓力五世逃离马德里,奥地利的查理带着反法同盟军队进入登基成为西班牙的国王,但是1707年,法军反攻,重新夺取大部分西班牙,奥地利进攻法国本土却在土伦被打败,1709年,法军再次大规模进攻荷兰,但又被打败,1710年,法军重新占领马德里,双方就这样拉锯,陷入僵持。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结束,西班牙成为法国附庸

于是各个国家又开始谈判,1714年,法国与交战各国除了奥地利之外,签署《乌得勒支和约》[Peace of Utrecht],1715年与奥地利签署《拉什塔特和约》[Treaty of Rastatt],西班牙的王位继承战争结束,路易十四的孙子腓力五世终于是得到了各国的承认,继承了西班牙的王位,西班牙与法国恩怨斗争几百年后,变成了法国的附庸国。但条约又规定法国与西班牙不能合并,不可以有同一个国王。南尼德兰以及西班牙在意大利的领土都转给了奥地利,割让直布罗陀给英国。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主要发生在西班牙本土,所以西班牙损失最为惨重,法国也是损失惨重,荷兰则为支持战争耗尽了财力,英国、奥地利成为最大赢家。下图就是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后欧洲各国的政治地图。

路易十四去世,曾孙继位是为路易十五

1714年西班牙王位战争结束第二年,78岁的路易十四终于去世,王太子和王太孙都比他去世得早,所以继位的是他的曾孙,也就是路易十五,他最爱的女人曼特农夫人则活到1719年85岁时去世。路易十四一生穷兵黩武,凡尔赛宫的大兴土木,连续不断的战争和饥荒,法国人口从2100万下降到1900万,他留下了一个残破的世界第一陆上强国。

荷兰的黄金时代结束

荷兰的黄金时代也结束了。虽然看起来荷兰是盟主,带领着全欧洲来对抗路易十四。 但荷兰作为一流强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结束后,荷兰人普遍不愿意保持世界强国的地位,军队大量裁撤,以后政治上更要依靠英国。当然荷兰仍然保持了世界金融中心地位,荷兰普通人的经济收入,直到今天依然在欧洲乃至世界前列。英国则完成了光荣革命,实行了君主立宪制度,议会掌握了国家的权力,开始成为世界第一强国。伏尔泰这样称赞英国的制度:

英国是地球上唯一一个成功地控制了国王权力的国度,她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终于建立了明智的政府体制,国君只能从善,而无法作恶,贵族没有家臣,无法倨傲,人民毫无困扰地分享着治国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