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英法争夺殖民地和七年战争

英法全球竞争

今天讲述英法争夺殖民地和七年战争。大航海时代,紧跟着航海家的是殖民地征服者,西班牙占领了大半个美洲,而葡萄牙占据了非洲和印度洋沿岸所有重要的商业据点,1494年《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和1529年《萨拉戈萨条约》,西班牙和葡萄牙划分了全球,所以两国基本没有发生争夺殖民地的冲突。从1500年到1599年的一百年里,荷兰、法国、英国尚没有多少能力对抗西班牙和葡萄牙,而随着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衰弱,法国、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从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起,英国与荷兰成为同盟,共同对抗法国,后来荷兰也日渐衰落。于是开始了长达一百余年英法之间的竞争,直到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的时代,有些历史书也称之为第二次英法百年战争。

路易十五继承法国王位

路易十四去世的时候,王太子,王太孙也都已经去世。他有一个孙子已经当上了西班牙国王,按照条约,法国和西班牙不可以有同一个国王,所以这个孙子也不可能当法国的国王,不过西班牙与法国保持着盟友的关系。路易十四的曾孙路易十五继位,继位时只有五岁,路易十五在位时间也长达60年。路易十四、路易十五两人在位时间加起来长达一个半世纪。不过路易十五与其曾祖路易十四不同,路易十四打好了天下,法国已经是世界第一流强国,所以路易十五从小养尊处优,成年了也是享乐一生,据说他有情妇无数,而最有名的就是庞巴度夫人,甚至有一段时间,庞巴度夫人掌握了法国的军政大权。

路易十五初期法国休养生息

童年时代路易十五由奥尔良公爵腓力[Philippe II, Duke of Orléans;1674-1723]摄政,这位腓力就是路易十四那位同性恋弟弟的儿子,奥尔良公爵腓力在历史上的名声还算不错,经历了路易十四时期的大规模战争,腓力时期主要是在休养生息,也扭转了路易十四时很多问题。

波兰王位继承战争

1723年腓力去世,国家大权落到红衣主教弗勒里[André-Hercule de Fleury;1653-1743]手里,历史上对这位弗勒里评价不高,法国又开始发动了与奥地利的传统战争。这场战争就是波兰王位继承战争。事情的原由是这样的,大北方战争初期,1704年瑞典打败俄罗斯和波兰后扶植傀儡的波兰国王斯坦尼斯瓦夫一世[Stanisław Leszczyński;1677-1766],但1709年瑞典又被俄罗斯彼得一世打败,结果萨克森选帝侯奥古斯都二世恢复成为波兰国王,斯坦尼斯瓦夫一世就流亡在波美拉尼亚,受瑞典保护。1725年路易十五已经长到了十五岁,法国需要在全欧洲找合适的贵族女孩做皇后,路易十五从小养尊处优,身体也不怎么好,大臣们担心国王会不长命,为了保持王室政权的稳定,娶到的皇后必定要尽快能够生育。斯坦尼斯瓦夫一世虽在流亡,但好歹也曾经当过波兰国王,他女儿玛丽这时21岁未嫁,正好符合法国的条件,于是就迎娶成为皇后,也不负重望很快就生下了王子。不过这样一来,也把法国拖入了波兰的冲突之中。

法国夺取洛林,奥古斯都三世成为波兰国王

插图 88 波兰国王斯坦尼斯瓦夫一世
插图 88 波兰国王斯坦尼斯瓦夫一世 Jean Girardet创作于约1750年

1733年,奥古斯都二世去世,按照波兰的规矩国王不是世袭而是选举产生,于是各方贵族又开始新一轮角力,斯坦尼斯瓦夫一世作为法国国王的丈人,当然受到法国以及传统的瑞典的支持,而原来支持奥古斯都二世的一方都支持奥古斯都二世的儿子奥古斯都三世[August III;1696-1763]。这样,法国、瑞典一方,俄罗斯、奥地利、普鲁士为另一方,一场世界大战再次爆发。以前英国、荷兰、奥地利一起对付路易十四的同盟已经不存在了,荷兰不愿意卷入战争,英国立场与荷兰相同,使得西线战场奥地利孤立无援很快被打败,法国军队进占洛林地区。在东线法国调动几千士兵,从海路到达波兰,护送斯坦尼斯瓦夫一世当了国王,但面对俄罗斯、奥地利和普鲁士,法国这点军队显然没有优势。法国其实也并不在意能否保住斯坦尼斯瓦夫一世的王位,更主要是要打击奥地利。当时洛林公爵是弗朗茨一世[Francis I;1708-1765],也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六世的女儿玛丽亚·特蕾西亚[Maria Theresia Walburga Amalia Christina]的丈夫。法国占领了洛林,赶走了弗朗茨一世。而俄罗斯、奥地利和普鲁士,则在波兰赶走了斯坦尼斯瓦夫一世和支援他的几千法军。

弗朗茨一世获得托斯卡纳

于是各国开会谈判,法国就把斯坦尼斯瓦夫一世安排在洛林,又恰好托斯卡纳的美第奇家族没有直系后代,列强们直接安排弗朗茨一世得到托斯卡纳作为补偿。佛罗伦萨人担心美第奇家族几百年来收藏的艺术品会流散,为此马上把政府大楼改造成世界上最早的博物馆,也即今天的乌菲兹美术馆,乌菲兹一词的本意就是办公室,就是美第奇统治下的政府大楼。佛罗伦萨人也通过法律,清点这些珍藏,以法律规定艺术珍宝不能流传到托斯卡纳以外。

皇帝查理六世安排女婿弗朗茨一世继位为帝

神圣罗马皇帝的皇帝查理六世只有一个女儿,就是玛丽亚·特蕾西亚,嫁给了洛林公爵弗朗茨一世。按照神圣罗马帝国的法律,女性不能继承为皇帝,为了保住自己女儿的地位,早在1713年,他就与欧洲各国协商。等他过世后,弗朗茨一世继位皇帝,而玛丽亚·特蕾西亚则成为奥地利的女大公。为了征得荷兰和英国的支持,当时奥地利甚至放弃了可能与荷兰发生竞争的东印度公司,再也不尝试在印度的发展。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普鲁士获得西里西亚

1740年查理六世去世,普鲁士首先发难,按照自古以来的规矩,皇帝应该选举产生,不能事先决定,查理六世生前就安排自己的女婿弗朗茨一世继位,名不正言不顺。于是普鲁士与奥地利开战,普鲁士又拉拢了法国、巴伐利亚等,而奥地利一方则有传统的英国、荷兰和俄罗斯,史称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战争过程我这里不详细介绍,到1748年各方签署条约,弗朗茨一世和玛丽亚·特蕾西亚如愿以偿得到皇帝和大公的位子,但是帝国境内最富裕的西里西亚,也就是今天的捷克北部到波兰南部这块,割让给了普鲁士。当然这也是当初普鲁士的真正目的。顺便一提,英国在庆祝战争结束时举行了焰火晚会,上演了亨德尔创作的大型室外音乐《焰火音乐》。

奥地利女大公玛丽亚·特蕾西亚

玛丽亚·特蕾西亚作为奥地利女大公,一直被视为历史上一位卓越的统治者,而弗朗茨一世虽然坐上了皇帝的位置,其实国家实际权力都在他妻子这里,弗朗茨一世本人也对政治不太感兴趣,却热心于许多其他事业,比如在他的努力下,1752年维也纳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动物园。

插图 89 奥地利女大公玛丽亚·特蕾西亚铜像
插图 89 奥地利女大公玛丽亚·特蕾西亚铜像 建造于1888年,维也纳最著名的景点之一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虽然事由出自神圣罗马帝国的皇位,但也是英、法两国争夺霸权的斗争,除了欧洲战场,英、法两国同时在北美洲和印度展开世界大战。

印度的情况

这里就要介绍一下当时印度和北美的情况:1740年以前,通过大航海,欧洲几个国家已经控制了印度的海岸,却对印度内部事务基本没有影响力,到1740年之后,英法开始争霸,慢慢深入控制了印度,直到1763年英国打败法国,开始独霸印度,西方其他国家在印度也依然保留了一些殖民地。

莫卧儿帝国

达·伽马在1498年首航印度到达了卡利卡特,葡萄牙1510年占领果阿,此地后来成为葡萄牙在印度洋的总督府。还有著名的大城市孟买,古希腊时代就知道,印度西海岸有一个港口,有七个小岛,孟买是七岛之城,葡萄牙在1533年占领。葡萄牙在这边斯里兰卡也占领了很多据点。1509年第乌海战,葡萄牙打败印度和埃及的船队,成为印度洋的实际控制者。葡萄牙不会占领他们军舰大炮不能打到的地方,虽然占领了印度海岸不少城镇,但是对印度政治的影响力也仅限沿海地区而已。印度最后一个强大的王朝是莫卧儿帝国,其实莫卧儿进入印度,比葡萄牙人还晚,帖木儿的后裔巴卑儿[Babur;1483-1530],在中亚西亚的各种军阀战争中,1504年率领300人进入阿富汗占领喀布尔,1525年,印度德里苏丹国内乱,有人邀请巴卑儿,1526年巴卑儿进入印度,打败并杀死最后的德里苏丹,自称“印度皇帝”。不过巴卑儿的主要统治范围还是阿富汗,印度方面只占领了北部地区,因为这是蒙古人入侵印度,所以被称为莫卧儿帝国。莫卧儿就是蒙古一词的另一种音译。莫卧儿帝国早期主要注意力还是放在自己的“龙兴之地”中亚细亚,并不太关心印度的事务。印度各地都有自己的地方军阀,对葡萄牙人也没有太多的注意。如果这个时候看这个莫卧儿帝国,我们大概不会把它当成是个印度的国家。

莫卧儿帝国的全盛时期

莫卧儿帝国直到阿克巴大帝[Akbar;1542-1556在位-1605]的时候,开始努力统一印度,与印度教妥协,娶印度教拉其普特公主为妻,试图创建一种新宗教,能够统一伊斯兰和印度教,当然最终也没能成功。阿克巴大帝的时候莫卧儿帝国才算真正在印度立国,但是仍然视中亚细亚和阿富汗为最重要的基地。阿克巴之后是贾汗吉尔[Jahangir;1569-1605在位-1627]和沙贾汗[Shah Jahan;1592-1628在位-1666],泰姬陵是在这个时候修建的,沙贾汗有个儿子叫奥朗则布[Aurangzeb;1618-1658-在位1707],1657年就实际掌权,统治一直持续到1707年。1672年到1674年,发生了阿富汗战争,莫卧儿帝国发源地阿富汗爆发了大规模的叛乱,虽然最终被镇压,但阿富汗兴起了新的军阀,莫卧儿对阿富汗慢慢失去了控制。奥朗则布后半生致力于征服南印度地区,而且与阿克巴不同,他强力推行伊斯兰教,也导致印度中南部地区的激烈反抗,反抗最强烈的是马拉塔[Maratha],以前并没有马拉塔这个政权。他们是在反抗莫卧儿的征服中建立起了国家,马拉塔人擅长打游击战,奥朗则布后半生都在南印度,但是莫卧儿帝国对南部印度一直没能形成稳固的实际统治。

欧洲人控制着沿海城市

虽然有强大的莫卧儿帝国,但沿海地区依然是欧洲人的天下,从1590年代开始荷兰进入印度,1580年西班牙吞并葡萄牙,也使得与西班牙敌对的荷兰和英国开始争夺葡萄牙的殖民地,葡萄牙在亚洲与荷兰竞争中一直处于下风,很多殖民地相继被荷兰夺走,到1600年时,南印度沿海已经被荷兰所控制,斯里兰卡、马来亚等以前葡萄牙殖民地也被荷兰所夺取,荷兰在斯里兰卡建立了科伦坡城,就是今天的斯里兰卡首都。

葡萄牙和荷兰在印度

但荷兰把更多的精力放到香料群岛,他们说的香料群岛基本上就是今天的印度尼西亚,在爪哇岛建立巴达维亚城,也就是今天的雅加达。

英国在印度

直到1700年代,英国在印度沿海占领的据点仍然不如葡萄牙和荷兰。1661年,葡萄牙公主嫁给英国的詹姆斯二世,克伦威尔死后英国王室复辟,第一个国王是查理二世,詹姆斯二世是他的弟弟,后来继承了王位。1661年詹姆斯二世还没当上国王,葡萄牙公主嫁给英国王子,把孟买作为嫁妆送给英国。英国就把孟买以很便宜的价格租给了东印度公司,东印度公司发现这个地方不错,把驻印度的总部也迁到这里。

1680年莫卧儿帝国还很强盛之时,因为一点事由与英国发生冲突,派军队占领了孟买。不过后来双方还是通过谈判解决了争端,孟买也还给了英国。要注意,莫卧儿帝国这时认为孟买就是英国的属地,并无意占领。1690年,为在孟加拉的生意,英国建立了加尔各答,原来莫卧儿帝国同意英国建立的是另一座城市,加尔各答是趁此机会一起建立的。今天孟买、德里、加尔各答是印度第一、二、三大城市。

法国和丹麦在印度

欧洲诸国中,法国来到印度是最晚的,1664年成立了东印度公司,1673年在印度建立了据点,中文把这个城市音译成“本地治理”[Pondicherry],是法国驻印度的总部,1740年代以前,法国在印度的据点也不如葡萄牙、荷兰,没有形成太大的规模。丹麦于1620年在印度占领了沿海特兰奎巴作为殖民地,但是丹麦殖民地没有太大的发展,两百年以后1845年卖给了英国。今天特兰奎巴变成了异国风情的旅游胜地。奥地利也成立过东印度公司,但没有实际取得印度的殖民地,上述查理六世为了女儿的继承权,同荷兰英国妥协后,就放弃了在印度的发展。

莫卧儿帝国的衰败,马拉塔政权崛起

莫卧儿皇帝奥朗则布晚年长期在南印度用兵,几个传统的南印度国家都被打残,也导致传统的印度教地区更强的反抗,马拉塔政权就在对莫卧儿帝国的长期游击战中产生。奥朗则布去世后,如同过去莫卧儿帝国的传统一样,几个儿子之间又爆发抢夺皇位的战争。帝国迅速衰弱,马拉塔政权崛起,但马拉塔政权因为是通过游击战产生,并无明确的治国方略,就算强大起来,也无法取代莫卧儿帝国的政治体制,于是就有些军事强人,占领德里,挟持傀儡皇帝以号令印度各地。这样印度的中央政权几近崩溃,各地是各种军阀独自为政。

波斯纳迪尔沙入侵印度

之前我讲过波斯有萨非王朝,这时也到了末期,国内也是军阀林立。萨非王朝曾经长期与莫卧儿帝国争夺阿富汗西部地区,这时有一队阿富汗军阀进入波斯地区打败萨非王朝,战争的最后,波斯军事强人纳迪尔沙[Nader Shah]又打退阿富汗,开始反攻。纳迪尔沙开始时还是以萨非王朝国王为傀儡,但1736年他自己直接称王,波斯的国王中文译成“沙”,原意就是万王之王,也即古代大流士、居鲁士的称号。纳迪尔沙是军事天才,由于一批阿富汗人逃入了印度,纳迪尔沙以此为借口,1737年率领五万大军进入莫卧儿帝国,曾经强大的莫卧儿帝国居然毫无抵抗能力,纳迪尔沙进来之后发现没有遇到象样的抵抗。军队逼近印度腹地,莫卧儿皇帝不得不组织了几万军队,却马上被打败。打败以后就是赔款割地,愿意赔偿500万卢比给波斯,有个投降波斯的印度大臣告诉纳迪尔沙,你干嘛只要他500万卢比,莫卧儿帝国衰落成这样,你直接去德里,随便拿几亿卢比不是问题。纳迪尔沙一听觉得有理,于是一方面俘虏了皇帝作为傀儡,另一方面于1739年进入德里,纳迪尔沙也曾想过要做印度的皇帝,但是最后还是改了主意,大肆掠夺战利品之后就离开。莫卧儿帝国颜面扫地,更无法控制印度各地。

纳迪尔沙被暗杀 杜兰尼建立阿富汗帝国

纳迪尔沙于1747年被人暗杀,他的波斯帝国又迅速分裂瓦解,伊朗几经内战,一直到1794年建立起了比较稳定的卡扎尔王朝[Qajar dynasty],也是在纳迪尔沙死去那年,阿富汗各地贵族召开大会,选举艾哈迈德·沙·杜兰尼[Ahmad Shah Durrani;约1722-1747在位-1772]为新的阿富汗国王。从杜兰尼开始,我们看到一个像模像样的阿富汗国家建立了起来。

阿富汗大举入侵印度

杜兰尼一方面稳定了阿富汗局势,另一方面,如同莫卧儿帝国的祖先一样,他也想占领印度,1750年起,杜兰尼多次进入印度,莫卧儿皇帝这时是马拉塔人的傀儡,所以阿富汗军队数次与马拉塔人激战,1761年比较有名的叫帕尼帕特战役[battle of Panipat],阿富汗军队彻底击败马拉塔人,此次战役中,马拉塔贵族多半被杀,阿富汗扶持了自己的傀儡莫卧儿皇帝,但是面对锡克人和马拉塔人的游击战,阿富汗无法长久占领印度,阿富汗军队长期在印度征战导致印度本土的军事力量完全被打残,本来还有一个强大的马拉塔政权,帕尼帕特战役马拉塔贵族、军官几乎被屠尽,所以当英国、法国开始深入印度内陆时,印度本土已经完全没有力量抵抗。现在印度各地都有自己世袭的王公贵族,莫卧儿帝国只是名义上的皇帝。

印度的政治动荡

我以前讲过文艺复兴为什么会发生在欧洲,其中提到很重要的原因是欧洲的多元文化和长期的政治稳定。印度与欧洲一样拥有多元文化且并不孤立。而中国文明因为地理原因总体上讲相对于欧洲或印度来说,一直处于孤立的状态,很难大量接受外来的文化。中国也不是多元化的文明,始终有儒家和巨大的官僚体系。任何事情都需要自上而下推进,一般老百姓很难有自由思想,这其实是中国后来无法走向科学发展道路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因为连自由的思想都没有怎么可能发展科学。印度却与中国不一样,在多元化和非孤立上,印度与欧洲非常相似。但是印度没有如欧洲这样持续上千年的政治稳定格局。笈多王朝覆灭后,印度形成许多拉其普特小国,这些国家持续了三、四百年,好似欧洲一样的封建体系。但是很快穆斯林入侵印度,印度的“中原”恒河流域反复有西北入侵的一批又一批穆斯林政权,相比于欧洲从公元1000年以来,政治版图就没有太大的变化。德里苏丹国和莫卧儿帝国都严重改变了印度本土的政治地图,莫卧儿帝国衰败后,大大小小所谓的印度王公,不过是来自莫卧儿帝国末期的本土军阀,与欧洲持续千年的贵族完全无法相提并论,欧洲贵族往往可以上溯至罗马帝国末期的日耳曼或者公元1000年前的维京酋长。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还需要专业历史学家深入研究。

第一次卡那提克战争,英法开始争战印度

回到主题继续介绍欧洲国家从印度沿海地区开始深入内陆。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时,英、法在印度也展开战争。印度史上称做第一次卡那提克战争[Carnatic War],卡那提克是印度的一个地名,法国在本地治理的总督,于1746年派兵占领了英国的马德拉斯[Madras],马德拉斯是今天印度第五大城市,由于马德拉斯是英国付钱从当地印度王公租得,当地的印度统治者觉得未经自己同意,英、法在这里开战,显然不合情理,于是决定同法国开战,要武力夺取马德拉斯,1746年爆发了著名的阿德亚河战役[Battle of Adyar],印度方面一万大军,法国方面只有二百人,结果法军轻易获胜,有印度史书认为这是个标志性的战役,欧洲人开始离开海岸深入印度的内陆。法国的轻易获胜,也让人看到印度本土军力有多么虚弱。1748年英法各方签署条约和解,按照条约,马德拉斯归还英国,英国也不再付租金给印度的王公,此地就真正变成英国殖民地。

第二次卡那提克战争

欧洲这里虽然已经和平,但是印度这里1749年爆发了第二次卡那提克战争,事出于印度地方上几个王公的矛盾,双方各自拉拢英、法军队来支援自己,于是英、法虽然没有正式开战,但在印度这边却打了起来。这次战争已经深入到印度的德干地区,大半个印度英、法军队都已经涉及。战争结果英、法互有胜负,本来寻找支援的印度王公,则变成被英、法所挟持的地方诸侯。

北美洲的情况

再介绍一下北美洲的情况。大航海时代,西班牙灭阿兹台克帝国,征服玛雅各地,占领墨西哥,也北上占领了今天的美国新墨西哥、加利福尼亚、佛罗里达等地区。英国仅比哥伦布晚四年就派出了约翰·卡博特到达北美,法国则于1523年派遣了维拉扎诺也到达了北美洲,但由于英、法所到之处只有一些原始的部落,并没有太多的经济价值,他们要等到约一百年后才开始向北美洲大规模殖民。

荷兰与瑞典在北美洲的殖民地

与印度不同,北美洲的殖民地具有移民的性质,除西班牙占据的地方以外,荷兰于1624年移民三十户人家于“新尼德兰”,建立了“新阿姆斯特丹”,占据大致今天美国纽约州地区。这些移民,为了防止当地印第安人袭击还得给自己做个城墙栅栏以保护。瑞典则于1633年,开辟了北美殖民地,位置在荷兰人占据的地方以南,瑞典和荷兰的殖民地有过一些小冲突,因为荷兰在海上强势,最终1655年瑞典把殖民地让给了荷兰。1677年,第二次英荷战争,荷兰是胜利方,把北美洲的殖民地与英国在南美洲的苏里南作了交换,“新阿姆斯特丹”改名“新约克”,今天中文翻译成“纽约”,此后,北美就只有英国、法国和西班牙传统的殖民地了。

法国建立魁北克殖民地

法国在1609年建立了魁北克城[Quebec City],然后顺着圣劳伦斯河[Saint Lawrence River]深入。英格兰在1610年最早有人移居北美,苏格兰也在1629年运送数千人到北美移居。这段时间已经有很多人来到北美,早期移民其实相当不易。当时有些企业依靠这个赚钱,他们在欧洲宣称移民的好处,鼓励农民举家搬迁,而他们则收取船费。毕竟欧洲本土狭小,来到美洲后能够得到广大的土地。

英国北美洲殖民地

五月花号的故事

插图 90 五月花号公约
插图 90 五月花号公约

比较有名的是五月花号的故事,这艘船在1620年运载102人到达北美,但是船只停错了地方,上陆的人一脸茫然,连这是哪里都不清楚。不管怎样为了生存,他们开始砍木头造房子,播撒种子种田捕猎。他们制定了历史上著名的《五月花号公约》。102人中41名男性宣誓遵守自己规定好的法律和自由。我们能够联想古希腊时代开辟海外殖民地应当更为艰难,也看到海外殖民地的开辟促成了法制和契约社会的形成。来到陌生的地方荒野求生,第一年冬天一半人都已死去,第二年开春准备种地的时候,发现有印第安人出现,所有的人都非常警觉,端起火枪隐蔽起来,但是有印第安人突然用英语打来招呼,说不用害怕,我们非常友好。这位印第安人名叫斯匡托[Squanto],早年被欧洲猎奴队抓捕为奴被贩卖到英国,在英国生活多年,学会英语。后来他赚钱赎身返回故乡,才发现故乡的部落已经不再存在,原来他离开期间当地发生瘟疫,部落全部人员遭疫病而死,他只能加入了附近的Wampanoag部落。

在斯匡托介绍下,Wampanoag部落与欧洲移民相互友好,立誓互相帮助,土著人拿出自己食物分享给欧洲人,还指导欧洲人在这里如何种植,到秋天时欧洲人获得丰收,于是邀请印第安人过来一起享用丰收果实,大家欢聚一堂一起庆贺,传说这就是北美洲感恩节的由来。

感恩节的来历

感恩节的故事听起来温暖舒心。但毕竟欧洲文明的强势崛起,来自英国、法国的移民一船又一船的抵达。而当地土著部落则不断被向内陆排挤,相信早期欧洲移民与当地土著间肯定有过友好交流,但也有更多的冲突与杀戮。

到1700年左右,法国占领了今天加拿大东部和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地区,英国占领了今天美国东部地区。只要在欧洲英法之间开战,北美地区殖民地也一样要开战。

七年战争

接下去介绍七年战争,时间是1756年到1763年,这可以算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全球的战争,也是英、法两国争夺殖民地的全球冲突。

英国金援普鲁士以对抗法国

在北美和印度,英、法已经形成对峙之势。英国国王来自汉诺威,在德国境内还有英国的一块飞地,为牵制法国也为保护汉诺威,英国开始支持普鲁士,为普鲁士提供了大量经济援助。之前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时,玛丽亚·特蕾西亚虽然如愿以偿得到奥地利大公的位置,也让自己的丈夫弗朗茨当上了神圣罗马皇帝,但失去了经济最富裕的西里西亚地区,心有不甘,时刻想着要打败普鲁士收复这里。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拿着英国给的经济援助,强势崛起,也引起法国、俄罗斯的不安。在这种情况下,几百年的传统宿敌的法国与奥地利开始亲近,欧洲历史上第一次法国与奥地利成为盟友。最终法国、奥地利、俄罗斯、瑞典、萨克森结盟,英国包括汉诺威则与普鲁士、葡萄牙结盟。成为两大阵营。

法国与奥地利和俄罗斯结盟

这时奥地利是女大公玛丽亚·特蕾西亚掌权,俄罗斯则是女沙皇伊丽莎白在位,法国国王是路易十五,不过路易十五不理朝政,真正的军政大权在他的情人庞巴度夫人手里。因为他们的对手是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所有的人说这场战争是三个女人和一个男人的战争。

英国在美洲和印度大胜法国

1756年战争开始,普鲁士先发制人,腓特烈带兵攻入萨克森,奥地利和普鲁士开始交战后,奥地利拉上法国参战,普鲁士拉上英国参战。英国虽然也派兵到欧洲大陆,但更多是利用普鲁士来牵制法国,自己则在美洲和印度用兵。在印度这里称作第三次卡那提克战争,开始时法军在印度打得非常漂亮,拥有优势,但是法国面对大陆这边的普鲁士,不得不把国家力量投入欧洲大陆,无法为海外殖民地提供有效支援。这也是英国的目的,无论在北美还是印度,法军苦守却等不到援助。结果到1760年,英国在美洲和印度都大获全胜。除美洲和印度,在葡萄牙和西班牙也有一条战线,因为西班牙已经是法国的附庸,而葡萄牙则站在英国一边。

普鲁士对抗法、奥、俄三强

当然最重要的战场还是在欧洲本土,俄罗斯和瑞典都对普鲁士开战,形成欧洲诸国围攻普鲁士的局面。腓特烈大帝依靠着自己的军事天赋和来自英国的经济援助苦苦支撑,但到了1760年,在海外大胜的英国,觉得已经达到目的,不再提供资金给普鲁士,腓特烈气得大骂英国忘恩负义。俄罗斯军队大举入侵,占领了普鲁士本土全境。传说腓特烈大帝自己带兵在萨克森时,本人正在亲自吹奏巴赫的长笛奏鸣曲,士兵踉跄跑进来报告大事不好,俄军攻占了柏林。腓特烈却呵斥士兵说:“我已经多次说过,当我演奏音乐时,这些小事不要来打搅我!”

插图 91 庞巴度夫人
插图 91 庞巴度夫人 Maurice Quentin de La Tour创作于1755年

普鲁士面临亡国,勃兰登堡王室的奇迹

此时的普鲁士面临亡国,但是奇迹随之发生,史称“勃兰登堡王室的奇迹”,因为1762年,俄国伊丽莎白女沙皇[Elizabeth Petrovna;1709-1741在位-1762]去世,他的外甥彼得三世[Peter III;1728-1762]继位,彼得三世从小在德国长大,崇拜腓特烈大帝,所以即位后马上宣布倒戈,俄国不再与奥地利法国结盟,转而成为普鲁士的盟国。那个时代没有电报也没有电话,前线打仗的士兵很多人根本无法及时知道这件事情,将军们都没有搞明白,混乱之下,俄军死伤无数。

七年战争结束

眼看俄罗斯倒戈,法国国内舆论沸腾。为了支持战争,法国丢失了加拿大和印度,今天俄罗斯又叛离。奥地利也知道战争已然无法继续。而失去了英国支援差点亡国的普鲁士,更期望马上结束战争。于是1763年各国停战,签署《巴黎条约》,普鲁士国家留存了下来,奥地利也没能收回西里西亚,法国在北美和印度都败给了英国,西班牙也割让佛罗里达给英国。所以整个七年战争英国成了最大赢家,普鲁士本土则被打成一片焦土。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苏联和英美盟军夹击希特勒德国。面对无法扭转的战局,希特勒想到了勃兰登堡王室的奇迹,幻想着苏联和美国之间会立即开战,从而拯救他的政权。不过时代不同,政治决策也不再可能如过去那样的轻率。

七年战争对世界局势的影响

七年战争也造成了许多后续影响,彼得三世轻率的倒戈,让俄罗斯本国将士深感不满,最终引发政变,彼得三世被处死,他的皇后叶卡捷琳娜被推上女沙皇的位置,也即俄罗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叶卡捷琳娜大帝[Catherine the Great;1729-1762在位-1786]。印度方面,英国已经是一家独大,法国再也无力与之竞争,英国则逐渐占领了整个印度。在北美,法国经营加拿大一百多年,直到今天加拿大魁北克官方语言仍是法语。英国占领之后,为拢络人心,许诺给新占领的地区人民许多好处,对原来北美旧殖民地却增加了税赋,旧殖民地人民七年战争时为英国出兵流血牺牲,没想到战争打赢了后待遇还不如战败的法国殖民地人民,引发他们极端不满,最终酿成美国独立。美国独立战争时,英国刚取得对加拿大的统治,加拿大的法语居民倒是对英国忠诚,没有加入美国一边。

七年战争法国是最大输家,一直心有不甘想着报仇,美国独立起义爆发,法国积极支持,其实美国独立能够成功,有一大半要归功于法国的支援。普鲁士差点亡国,虽然最终留存,但英国的背信弃义使得美国独立时普鲁士毅然也选择支持美国。所以七年战争之后不久的美国独立战争时英国空前孤立。

美国的独立给英国全球殖民带来巨大打击,但是总体上讲,在七年战争中打败法国之后,英国还是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关于文艺复兴时代的政治史,我就讲到这里,时间跨度是从约1250年到1763年七年战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