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科学的复兴(八)牛顿和莱布尼茨(下)

莱布尼茨的早年经历

莱布尼茨的生平经历,其实比牛顿简单。莱布尼茨比牛顿小三岁,1646年出生在德国的一个学者家庭,父亲就是莱比锡大学的哲学教授,但是父亲在他六岁的时候就去世了,莱布尼茨由母亲抚养长大。莱布尼茨是神童,八岁时就能阅读拉丁文,后来他当然精通拉丁文,也懂希腊文。少年时代已经读遍了希腊罗马时代的各种著作,十五岁时,考进了莱比锡大学学习哲学,他大学毕业的论文是《论个体化原则的形而上学争论》。1666年20岁的莱布尼茨希望得到博士学位,但是莱比锡大学以他太年轻为理由拒绝,莱布尼茨由此转到阿尔特多夫大学,以法学论文《论法律中的一些棘手案例》获得博士学位。莱布尼茨本来可以成为大学教授,但他好像不太愿意,拒绝了教授的职位,转而为欧洲诸国的宫廷服务,一生都被欧洲多个国家君主雇佣,最主要的是汉诺威选帝侯。

1671年26岁的莱布尼茨发表了他在物理学方面的一些研究成果《物理学新假说》,他把这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献给巴黎科学院,第二部分是献给伦敦皇家学会,从此莱布尼茨和欧洲的其他学者有了广泛的通信联系,这些信件也成为今天研究他的重要史料。

莱布尼茨出使巴黎

莱布尼茨最初的雇主是美因茨选帝侯的宰相博因堡男爵[Johann Christian von Boyneburg;1622-1672]。他这段时间替男爵家的图书馆进行整理编目工作。当时面对路易十四对欧洲各国的进攻之势,莱布尼茨向宰相提出他的办法,他说自己出使巴黎,游说路易十四不要去打欧洲国家,转而攻打埃及,以减轻欧洲诸国的压力。宰相觉得莱布尼茨的计谋不错,由此1672年莱布尼茨就作为外交官来到巴黎,当然他游说路易十四攻打埃及并没有成功。

莱布尼茨与惠更斯、斯宾诺莎的交往

莱布尼茨虽然身为外交官,到了巴黎以后却很快结交了法国科学界那些重要的科学家,惠更斯亲自教授莱布尼茨解析几何。1642年帕斯卡就已经发明了可以做加减法的机械计算机,1673年莱布尼茨在这此基础上发明了可以做乘法的机械计算机。他带着这个发明前往伦敦展示,被伦敦皇家学会选为外籍会员,莱布尼茨也一直想成为法国巴黎科学院会员,却没有成功。才二十来岁的莱布尼茨还发明有空气压缩机、潜水艇、无液气压计等等,也是在这段时间里,他开始思考数学问题,产生了微积分的想法。莱布尼茨刚到巴黎不久,雇主博因堡男爵去世,而他仍然在巴黎拖延到了1676年才返回德国寻找新的工作,在返途中路过荷兰,住在斯宾诺莎的家里,与斯宾诺莎一起研讨哲学。

莱布尼茨在矿山的工作

莱1676年返回德国后,莱布尼茨被汉诺威选帝侯雇佣,成为他的图书馆馆长,也要从事整理国家档案的工作。1679年起他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在一座矿山里工作,希望自己的各项发明能够用在矿山上,并且由此获得资金,来建立他理想中的学会,并编撰了一本包含全部知识的百科全书。莱布尼茨在矿山的工作,如同牛顿在炼金术上的工作一样,耗费了他大量的时间精力,却没有得到什么成果,这个矿山也没能给他赚钱。不过后来莱布尼茨发表了他研究矿石一些论文,因此莱布尼茨还是最早的地质学家。

莱布尼茨在历史学上的贡献

汉诺威选帝侯希望莱布尼茨为他们家族编写部史书,这个家族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出过好几个神圣罗马皇帝。由于联姻关系在欧洲各地也都有家族分支。为了收集史料,莱布尼茨需要去欧洲各地,由此他又游历了许多地方。莱布尼茨还是有名的法学家,当时欧洲各国经常面临王位继承的问题,常常请莱布尼茨从法律角度论证某人继位的合法性,当然莱布尼茨通常站在有利于自己的老雇主汉诺威选帝侯的立场上。

莱布尼茨创立柏林科学院

1700年,莱布尼茨受到邀请前往柏林,创立了柏林科学院。当时的神圣罗马皇帝利奥波特一世[Leopold I;1640-1705]和俄罗斯那个沙皇彼得一世,都请他前往去创办维也纳和圣彼得堡科学院,不过这两个学院至少在莱布尼茨活着的时候没能创立。莱布尼茨被欧洲多国雇佣做事,当然也引起老雇主汉诺威选帝侯的不满,他们抱怨自己付给莱布尼茨的薪水最多,莱布尼茨却始终没有完成他们家族的史书。 莱布尼茨经常穿梭于欧洲的各地,他改装马车,以使得自己能够在马上书写工作,莱布尼茨的大量作品,就是在旅行途中颠簸的马车上写成。

莱布尼茨是位伟大的发明家、数学家、哲学家、物理学家、历史学家、法学家等等等等,进入二十世纪以后,随着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以及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人们重新审视莱布尼茨的时空观、单子理论以及符号逻辑和二进制数学,对他的评价也是越来越高。

莱布尼茨的哲学理论

莱布尼茨并没有留下一本完整的巨著,他的主要成就散布在他的大量著作以及与人通信之中。有些著名的哲学著作,已经有中文译本,比如《单子论》,讲述他哲学中的单子理论,《人类理智新论》针对洛克的《人类理智论》发表他的认识论观点。还有《莱布尼茨与克拉克书信论战集》,克拉克是位英国科学家,莱布尼茨与他之间,其实与牛顿之间为宇宙和时空观的论战。

莱布尼茨的哲学深奥难懂,多年来我仔细学习,这里就把我的粗浅理解稍微讲述一下。

人类思想的符号系统

莱布尼茨首先想到人类思想的符号系统,他说所有的命题都是或者可以还原主-谓形式,比如“树叶是绿色的”,这个里面,这句话里面主语就是树叶,谓语是:“是绿色的”。所以通过这个办法可以建立一种符号逻辑,莱布尼茨的梦想是要定义一种普适的、精确的、无歧义的表达思想的符号系统,只要能够语义有精确的定义,就能够表述真理,进而能解决分歧。

莱布尼茨曾经有一个伟大的政治理想,因为欧洲新教和天主教之间纷争,甚至引发战争。莱布尼茨觉得很多问题你们的观点并不是不同,只是语言表达上的分歧,通过他的符号系统都能解决,由此可以促进世界和平。莱布尼茨就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对所有的名词能够有精确的定义,所以他想要编撰一部包含所有知识的百科全书,当然他一生也没有能完成这个事业。而迄今人类的全部书籍,也没有一本可以做到此事。

乔治·布尔创立布尔代数

也由此莱布尼茨第一次尝试符号逻辑和数学计算之间建立起联系,他尝试用A+B,A-B这种简单的加减乘除算法来表达逻辑关系,这种尝试直到1848年乔治·布尔[George Boole;1815-1864]发表《逻辑的数学分析》,从此建立起真正的布尔代数,布尔把自己的名字Boole(西方语言,演化成boolean)留在了今天所有的计算机程序当中。

莱布尼茨发明二进制数学

莱布尼茨希望把所有的加减乘除运算做最基本的简化的时候,第一次想到二进制,并且认为二进制才是最基本的数学计算。莱布尼茨成为史上第一个提出二进制的人。

我小时候就听说过一个在中国流传广泛的传说,说莱布尼茨看到中国人的八卦以后,才想到二进制的。莱布尼茨确实研究过中国的历史和哲学,也知道周易八卦,但那是他在发明二进制很久以后。当时有一个从中国返回到欧洲的传教士,给莱布尼茨看到了八卦,莱布尼茨意识到,八卦也代表了二进制。莱布尼茨研究中国历史后,写有专门关于中国历史的论文,他有一个很奇特的想法。他的时代当然并不如我们现在这样了解各种古代文明,他以为中国的历史最为古老。他认为中国在遥远的古代,夏商周的时候中国人已经掌握了非常先进的知识,只是后来比如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得中国古代人的知识毁坏殆尽。周易八卦就是古代幸存下来知识的一小部分。他说要让中国人信仰基督教,最好的办法就是发掘出中国古代的这些知识,这样中国人就能认识到真理,因为基督教就是真理,中国人上古时代本来想必也就是信奉基督教的。

莱布尼茨发明乘法计算机

艾达写下人类历史上第一段程序

莱布尼茨虽然发明二进制,也发明了可做乘法的机械计算机,但他并没有提出程序的思想。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提到程序的,是英国女数学家艾达[Ada Lovelace;1815-1852],她在1842年的笔记中,写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段程序,并且惊人地预言了使用这种方法制作的机器“未来可以用来排版、编曲或是各种更复杂的用途。”她所预言的这种机器就是我们今天使用的电脑。

同一性陈述,分析命题和复杂的命题

继续讲述莱布尼茨的哲学,他说真命题只有三种。第一种就是同一性陈述,A=A。第二种是分析命题,比如“没有头发的人是秃顶”,“三角形有三条边”,这种命题其实与第一类是相同的,因为秃顶的定义就是没有头发的人,三角形的定义就有三条边,所以第一种和第二种命题都是同一性陈述。只要搞清楚每个名词精确的定义,就能够得到真命题。第三种命题是复杂的命题。比如“凯撒死于公元前44年”看起来不是一个分析命题,无法用凯撒的定义通过逻辑推导得出。但是莱布尼茨认为这只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分析命题,只要对“凯撒”、“公元前44年”,“死”这些概念进行精确的定义,就能够通过分析方法得到。问题是如何精确的定义“凯撒”呢,“凯撒”这个概念精确定义极其复杂,而所有的命题,全宇宙的真理就是无限分析的命题,只有上帝才能明白。后来的哲学家康德提出先天综合判断怎么可能,他说世界上存在着并非分析命题并且也是先天存在的命题,莱布尼茨没有想到这些,他认为所有的命题都归根结底是分析命题,并且最终,他用一句“只有上帝才能明白的无限分析命题”搪塞过去。

偶然真理和必然真理

莱布尼茨说真理有两种,一种是必然的真理,另一种偶然的真理。“2+2=4”这样的命题,无论世界怎样都是真理,而“凯撒死于公元前44年”看起来是个偶然的事件,假如布鲁图提前两年刺杀凯撒,那凯撒就会死于公元前46年。偶然真理的证明要有充足理由,这就是充足理由论,所有任何偶然真理都能从宇宙最早的状态推演出来,如果宇宙的时间是无限久的,则偶然真理的证明是无限长的。莱布尼茨说偶然的真理源于上帝的意志,上帝创造了最佳的自然法则,在所有可能的世界中选择了最好的世界。

时空理论,相对时空的概念

关于时空理论,笛卡尔说过广延是物质的属性,莱布尼茨认为广延不是物质的唯一属性,广延就是空间尺度,描述一个实体不能只用空间的尺度,必定还有其他各种属性。但莱布尼茨因为超距作用问题反对牛顿提出的万有引力,还是支持笛卡尔的以太旋涡理论。原子应该是空间中数学上没有维度的点,时空是物质的关系系统,时间不独立于物质。莱布尼茨说:

在全部的数学严格意义上,运动只不过是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变化,因此,运动不是什么绝对的东西,他只能存在于关系之中。

学习过近代物理学的人读到这句话时一定倍感熟悉,因为这就是爱因斯坦相对论中的时空观。莱布尼茨在相对论出现三百年前,已经有了这样的观点。莱布尼茨的时空观来自他的哲学思考,他通过两种好像是中世纪思辨的方法来证明绝对时空不可能。第一种是充足理由律的证明:一切事物的存在必须有其充足的理由,宇宙可能被更早的创造,或者在空间中别的地方创造,是毫无意义的,所以绝对时空不可能。按照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宇宙空空荡荡无限大,时间则无限的长,有无限的以前和无限的以后,那上帝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某一地方恰当地创造世界,所以世界必然是有一个特殊的起点,空间也必然有个特殊的位置。当然这纯粹是哲学上的思辨,不是现代物理学的做法。另一种是实体同一性的证明,绝对空间中的点和空无一物,是不可分辨的,违反了同一性的原则,因为世界上没有两个相同的东西。绝对时空下地球、太阳所存在的这个位置,跟空间没有关系,绝对时空就是个空空荡荡的空间,由此这边一个点和那边一个点具有同一性,而世界上不可能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东西,所以绝对时空也是不可能的。

莱布尼茨的实体理论

回到笛卡尔和斯宾诺莎哲学中最重要的概念——实体。莱布尼茨说不能成为其他主词的谓语的主词所指的对象才是实体,因为实体是独立存在的东西 。我们一定记得亚里士多德对实体的定义,第一实体是这个桌子,那个椅子,而不是抽象的桌子或椅子。莱布尼茨说需要足够多的谓词才能把一个实体精确定义,实体是一个完全的概念,正确描述一个实体就是把实体所包含的谓词全部描述出来。也不可能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实体,不然他们就是同一个实体。

以我个人的理解,莱布尼茨的实体概念更接近亚里士多德的概念,与笛卡尔、斯宾诺莎的实体不太一样。如果我们简单通俗讲,笛卡尔的二元论有物质和意识两个实体,斯宾诺莎则只有一个实体,即是物质又是上帝也是自然的一切,那莱布尼茨的理论中就有无限多个实体。与亚里士多德不同的是,莱布尼茨将实体进一步抽象成了他所称的“单子”,世界上真实存在的东西是“单子”。之前我也讲过,笛卡尔、斯宾诺莎对实体的定义与亚里士多德并不相同,我觉得使用同一名词反而容易混淆,还不如另外寻找新的名词。莱布尼茨就是这样,知道继续使用实体一词并不合适,于是提出了他的“单子”。

单子论

“单子”是什么,我花了很多精力去研究,现在只是讲述一下我的理解,当然我的理解也可能不正确,如果有人觉得我讲错了,请指正。

从上帝的角度,单子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人类的角度 这个世界都是单子的影子,影子一词是我用的,用以通俗说明这个单子的含义。我讲过柏拉图 洞穴的假说,假如我们都被绑着,只能看到洞里面的墙壁,别的东西我们都看不到,外面太阳光照进来,我们所能看到的世界就是我们的影子,我们晃来晃去都是我们的影子,我们因为看不到别的东西,所以我们理解的客观的世界,就是影子的世界。但是柏拉图可能没有想到,虽然是影子,如果所包含了我们的全部真实信息,那其实这个“影子的世界”与“真实的世界”是完全等效的。哪怕从客观的角度上讲,只能说两个世界互为影子,不能说哪个世界更为真实。

莱布尼茨说真正的实体应该是一种“单子”,而我们现实世界是这个“单子”的呈现。单子是没有广延的,数学上没有维度存在,从这个角度看单子就是原子,最不可分割的独立的存在。单子是没有窗口,单子本身包含了全部属性,单子之间不能互相作用。单子又是镜子,一个单子就反应着整个宇宙,假如所有的实体都相互联系,那就意味着每个实体都代表着整个宇宙。问题是既然单子之间不能相互作用,怎么又包含整个宇宙呢。一下子确实不能理解,且听我慢慢讲述。

每个单子都是不同的,有赤裸的单子,呈现为物质世界。有动物的灵魂单子,具有知觉记忆,动物行为就是这种单子的反应。而理性的灵魂单子,是具有自我意识的单子,这就是人类的灵魂。我们人体和思想都是单子的反应。他说上帝创造了无限多的单子,每个单子都按照“前定和谐”发展,上帝不再干预,前定和谐解决了没有窗口,和全宇宙的镜子问题,是斯宾诺莎的心身平行论的广义版本。在斯宾诺莎心身平行论里,灵魂和意识是平行发展的,我想拿起杯子,然后我的手就拿起了杯子,两件事情并不互为因果。而是物质的世界和意识的世界都遵从自然规律绝对而必然的发展着。所以到这个时候,意识中想到拿起杯子,而物质的世界中,手就拿起了杯子。而莱布尼茨的单子才是真正的实体,作为实体当包含有全部的信息,所以世界没有两个单子是相同的。既然他包含了全部信息,单子就不需要跟别的单子发生作用了,不需要联系。全部单子一旦被创造以后,就顺着自然规律自己发展,并且全部单子之间保持着前定和谐,如同斯宾诺莎的心身平行论,只不过斯宾诺莎是指物质和意识的平行关系,而莱布尼茨扩展到了所有的无限多单子之间的平行关系。由此我就理解了莱布尼茨所说的单子既没有窗口,又反映了整个宇宙的意思。

单子论与量子力学

莱布尼茨的单子论看起来很是奇特,但大致可归结为“宇宙是由无数没有维度和具有活力的点组成,每个点也都反应出其他所有的点,并和其他所有的点相和谐”这样的简单描述。如果反观二十世纪量子力学的发展,就发现单子论与现代的物理学反而非常接近。现代物理学中,所谓一个粒子的空间位置,不过是此粒子的状态函数,经过计算后得到其空间分布的概率。换句话说,任何粒子其实都弥漫在整个宇宙,符合状态函数的描述,粒子的空间位置、质量、电量等等物理属性,不过是其状态函数的表象。所以才会呈概率分布,并且具有波粒二象性。

莱布尼茨的时空观和单子论对近代物理学的影响

在牛顿和莱布尼茨以后的几百年里,牛顿的理论因为实用而始终有着优势。在二十世纪以前的哲学家们对莱布尼茨的评价都不高,认为他作为学究,只会从古怪的哲学推理中寻找结论,而牛顿的理论,虽然哲学上看似仍有很多问题,却在生产力实践上已经引发工业革命。在伏尔泰这样的人的笔下,莱布尼茨和他的哲学都是被嘲笑的对象。但是到了20世纪上半叶,随着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产生,大家惊叹于莱布尼茨在三百年前已经有这样的时空观和单子论。如果想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这批物理学家,他们在中学和大学时代,都受到过严格的德国古典哲学教育,熟知莱布尼茨、康德的理论,那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能够在德国出现也并不奇怪。到了20世纪下半叶,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三百年前莱布尼茨在二进制和符号逻辑上的成就,再一次刷新了对莱布尼茨评价的高度。

微积分发明权之争

关于微积分的发明权之争,今天的研究认为,牛顿和莱布尼茨两人确实独立发明。从对莱布尼茨手稿中分析,1675年莱布尼茨已经发明了微积分,但是明确发表是在1684年一篇论文中。牛顿其实也早已发明了微积分,但是直到1693年才发表相关的论文。牛顿1703年起掌控伦敦皇家学会,他指责莱布尼茨在短暂访问英国期间,接触到他的一些朋友时窃取了他的想法。这件事情很快演变成英国和欧洲大陆数学界互相攻击,英国人都站在牛顿一边,欧洲大陆,特别是瑞士的数学世家伯努利家族,则是莱布尼茨的坚定支持者。1712年伦敦皇家学会成立专门委员会调查此事,结论说牛顿才是微积分的发明者,莱布尼茨剽窃了牛顿的成果。

莱布尼茨马上回击,1712年时皇家学会的会长是牛顿,委员会的成员全部是牛顿的亲信,这场调查不可能公平公正。实际情况比莱布尼茨想象的更糟,他至死都不知道这篇调查报告其实就是牛顿自己所写。欧洲大陆的数学界,特别是著名的伯努利家族,坚定地支持莱布尼茨,并采用了莱布尼茨发明的微积分符号,用拉长的S代表积分,用d代表微分。让莱布尼茨在天之灵得到宽慰的是,最终他所发明的符号战胜了牛顿的符号,为今天的数学界所通用。

欧洲大陆数学界对莱布尼茨的支持

伯努利家族,洛必塔和欧拉

瑞士的雅各布·伯努利[Jakob I. Bernoulli;1654-1705]和约翰·伯努利[Johann Bernoulli;1667-1748]兄弟是莱布尼茨的好友。他们也是最早读懂并理解了莱布尼茨的微积分思想的人。在牛顿和莱布尼茨之后,伯努利兄弟为数学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除了兄弟两人以外,伯努利家族还出现过好几位数学家。而约翰·伯努利的学生中,就有著名的数学家洛必达[Guillaume François Antoine, Marquis de l'Hôpital;1661-1704]和欧拉[Leonhard Euler;1707-1783],相信每一位学习过高等数学课程的大学生,一定对这些名字耳熟能详。

插图 136 欧拉像
插图 136 欧拉像 Jakob Emanuel Handmann创作于1753年

牛顿-莱布尼茨公式

微积分是自普罗米修斯从天上取得火种以来人类得到的最重要工具,决定了我们人类文明后来的生产力的发展。从古希腊以来,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通过微积分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牛顿和莱布尼茨对微积分发明权的争吵,在科学史留下了不光彩的一页。让他们两人生前都意想不到的是,为了纪念他们,今天所有高等数学的教科书中,把定积分最重要的公式同时用两位伟人的名字命名为“牛顿-莱布尼茨公式”:

插图 137 牛顿-莱布尼茨公式
插图 137 牛顿-莱布尼茨公式

莱布尼茨去世

1714年汉诺威选帝侯成为英国国王,此时莱布尼茨已经68岁,却仍然梦想着要写一些伟大的著作,两年以后1716年,70岁的莱布尼茨去世,莱布尼茨虽然已经是全欧洲著名的大学者,但去世的时候仅有一个老仆人为他草草送葬,与此后牛顿在英国的葬礼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时候德国对待科学家的态度与英国有着天地之别。如同过去一样,牛顿在莱布尼茨死后也没有忘记旧仇,晚年时还在给别人的信中说:“我已经击碎了莱布尼茨的心”。

牛顿去世

在英国的牛顿,则成为英国科学界的权威,被各种荣耀光环加身。1705年,安妮女王授予他以爵士爵位。1727年,84岁高龄的牛顿去世,整个英国为牛顿举行了隆重的国葬,他被安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内,这个教堂也是英国国王加冕的地方。牛顿墓今天是伦敦的著名景点,上面的墓志铭写着:

自然和自然法则隐藏在黑暗之中,上帝说:让牛顿出世吧,于是一切就光明了。

牛顿对启蒙运动的影响

牛顿去世时,年轻的伏尔泰因罪在英国流亡,目睹牛顿隆重的葬礼而感慨万分。伏尔泰清楚知道科学伟人才是人类进步真正的推动者,但希帕提娅被无知的暴民活活打死,伽利略坚守真理受到审判而被囚禁,笛卡尔终生不敢回到自己的祖国法国,人类对科学家的待遇从来没有象现在英国这样,英国也因此成为世界最强大的帝国。青年伏尔泰心灵受到冲击,认定理性科学才是开启新文明的钥匙。沙特莱侯爵夫人当时是伏尔泰的情人,两人一起醉心于学习牛顿的理论。沙特莱侯爵夫人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从拉丁文翻译成法文,而伏尔泰则著有《牛顿哲学原理》宣扬科学思想。在《牛顿哲学原理》一书中有这样一页插图,图中伏尔泰正在伏案疾书,上面的男神意指牛顿,而女神则是沙特莱侯爵夫人,科学之光从牛顿那里照来,女神则拿着一个镜子将其投向伏尔泰的书桌。

科学革命,理性的胜利从而推动了接下来工业革命和法国的启蒙运动,并进一步发展成美国独立和法国革命,接下来,西方文明伴随着科学不断进步,推广到了全球,形成了我们今天的地球文明。至此,关于科学革命的主题我就讲到这里。

插图 138 伏尔泰《牛顿哲学原理》中的一页
插图 138 伏尔泰《牛顿哲学原理》中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