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磊固德的个人主页




6, 哲学史的说明

I, 巴门尼德

关于巴门尼德的老师克塞诺芬尼,我们知道的并不多,后世也有些混 乱,人们把许多巴门尼德甚至麦里棱的观点加到他身上。“一是神”这个观点无疑是他的,他说“埃塞俄比亚人说他们的神是狮子鼻子黑皮肤,色雷斯人说他们的神 是浅蓝眼睛红头发”所以他想到在这各种各样的神的背后,应该是一个抽象的单一的神,这个神“全视、全思、全听”。亚里士多德说“他并没有说清楚任何事情, 他似乎并没有接触到本质,但当他凝视整个天空时,他说一是神。”

爱利亚学派真正的代表人物是巴门尼德,有人说他是克塞诺芬尼的学生,也有人说他们只是朋友,但可以认为克塞诺芬尼的观点影响了巴门尼德。

巴门尼德说“存在是一”,他的存在是什么意思呢。传统的说法说: 巴门尼德提出了这样一种观念,虽然万物千变万化,但那个存在却始终如一,这个意思是说,对于千变万化的事物的背后总存在着某种永恒的东西,这一点几乎是近 代自然科学的精神支柱,进一步发展,就是相信自然规律总是简单的,这里的简单性是指逻辑上的简单(而非形式上的简单)。如果巴门尼德真的已经认识到了这 些,那他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再怎样也是无法低估的。但从哲学上讲,上述这些只是科学家心中的信念,却很难说有什么论据。

对于巴门尼德,更重要的在于他认为万物是一,没有任何的运动存 在。过去我也听说过巴门尼德,也从许多书上读到过巴门尼德,但他一直没有引起我的注意,这主要是因为对他的了解全是间接的,以至于根本无法了解他自己的观 点,后来我终于有机会读到的他的《论自然》的残篇,他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惊奇的发现,在全部希腊哲学家中,我与他是最接近的。他说:“存在的东西无生 无灭,它完整,不动,无始无终。它既不是过去,也不是将来,而是整个在现在作为单一和连续性。”“它要么存在,要么根本不存在。”“它保持着自身的同一, 居留在同一个地方,被在它所在的地方固定,强大的必然把它禁锢在这锁链中。”很显然,我的观点与巴门尼德是十分接近的。

关于存在,巴门尼德还说了不少,比如他说:“但有一条最后的边 界,它在所有方面都封闭着,有如一个滚圆的球体,从中心到每一边都距离相等,它不应当在任何地方多一些或少一些。”这些话很晦涩,说存在是有限的,是有边 界的,似乎是上面这段话的意思所在,至于说存在是一种球形,不知是否只是一种比喻。

麦里棱基本上与巴门尼德是一致的,但与巴门尼德不同的是,麦里棱 认为存在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无限的,他说:“它既无开端,又无终结,所以它过去永远存在,将来也永远存在,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任何事物如果不是整个 存在,那么它就不可能永远存在。...正如它永远存在一样,它在体积上也必定无限”麦里棱是第一个对无限进行深入研究的人,亚里士多德对麦里棱的反驳也是 有名的,这我在后谈到亚里士多德的潜能理论时再谈。麦里棱与巴门尼德的区别在我的哲学框架中就是点个体数目是有限还是无限的区别,可是麦里棱的论证仍不能作为存在无限的论据,因为首先只有肯定时间和空间的绝对客观性,麦里棱的论证才有意义,而如我以前所述,时间与空间不能被证明具有绝对的客观性。

巴门尼德的书中说了两种哲学,一是“真理之路”,另一是“意见之 路”,前者是理智的哲学,后者是感觉的哲学,是凡人的意见。在“意见之路”中我们看到了米利都哲学家们的自然之物,也看到了赫拉克利特的对立之物,罗素在 讨论巴门尼德时说完全可以不去理会这“意见之路”,这显然是不对的,巴门尼德认识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事实,即他的“真理之路”与其它科学之间存在一条可怕的 鸿沟。本体哲学与其它科学甚至其它基本的哲学之间也存在着一条可怕的鸿沟,不认识这条鸿沟就无法认识本体哲学。

巴门尼德还有一个著名的“思想与存在是同一的”命题。这个命题如 何解释呢。巴门尼德自己说:“非存在你不认识也说不出,因为这是不可能的,作为思想和作为存在是一回事情。”“作为述说,作为思维一定是存在的东西,因为 作为存在存在,而非存在乃是不存在的。”“它是怎样生成。并在何处生成呢?绝对不能这样说,就是思想存在不在也不行,存在的东西不在是无法言说也无法想象 的事情。”“作为思想和思想对象是同一件事情,如果没有思想表达于其中的存在的东西,你便不会找到思想。”在柏拉图的《巴门尼德篇》中有如下一段对话:

巴门尼德:“思想必然是对某物的思想”
苏格拉底:“是的”
巴门尼德:“是存在的东西,还是不存在的东西?”
苏格拉底:“是存在的东西”

综合上面这些话,思想与存在同一性命题的含义实际上已十分明确了,巴门尼德的意思是说凡思想中的东西必然是存在的东西,不存在的东西是无法进入思想的。可是现在的问题是,思想与存在的同一性与万物是一,不存在任何变化这个命题有什么关系呢?

罗素解释说:“思想和语言都需要在它们本身以外有某种客体。而且 你既然可以在一个时刻而又在另一个时刻同样地思想着一件事物或者是说到它,所以凡是可以被思维的或者可以被说到的,就必然在所有的时间之内都存在。因此就 不可能有变化,因为变化就包含着事物的产生与消灭。”“巴门尼德认为字汇有着不变的意义,这一点是他论证的基础,他假定这一点是毫无问题的。”罗素还说, 以上的论证“在哲学上,这是从思想与语言来推论整个世界的最早的例子。”

显然,在罗素看来,思想与存在同一性是绝对静止命题的前提。因此 在他的《西方哲学史》中以后的关于巴门尼德的讨论几乎完全是关于语言及其含义方面的,罗素提到了乔治·华盛顿、哈姆雷特和麒麟,第一个是现在已不存在的 人,第二个是根本不存在的人,第三个是根本不存在的事物,可是关于麒麟,竟然也可以有真命题和假命题,我们可以说这种关于麒麟的说法是对的而那种是错的! 显然,思想与存在同一性的命题不适于象麒麟、哈姆雷特这样的事物。再有,罗素说,关于华盛顿,在不同情形下,人们思想和语言中的这个词实际上存在有大量不 同的含义,而不是指那个存在着的华盛顿这个人。所以最后,思想与存在的同一性是不正确的,因此,由此为前提的关于万物绝对静止的命题也是不可取的。于是在 罗素看来,巴门尼德真正对于人类文明贡献在于他所提出的实体的不变性,也即刚才我一开始讨论巴门尼德是所提到的那个命题。

有一点罗素却没有注意到,为什么思想与存在同一性命题是绝对静止 命题的前提呢,而且显然这是不合理的,难道巴门尼德会没见到这点吗。可是如果仔细地看一下巴门尼德自己的著作就可以发现,巴门尼德的观点与罗素所理解的完 全相反,在巴门尼德那儿,绝对静止是前提,而思想与存在的同一性是由前者导出的,或者说是对前者的说明。巴门尼德说:“作为述说、作为思维一定是存在的东 西,因为存在存在,而非存在乃是不存在的。”“因为你在哪里寻找它的来源呢,它是怎样生成,并在何处生成呢,绝对不能这样言说,就是思想存在不在也不行, 存在的东西不在是无法言说也无法想象的事情。”这里我们已经可以很明显的看到,罗素错误地理解了巴门尼德,虽然,罗素关于词语的意义的说法是很合理的,但 这些论证与事物的绝对静止没有什么关系。

如同罗素,许多哲学家把巴门尼德的哲学理解为一种思辩,理解为一 种语言上的形式,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而且,可能在巴门尼德的那个时代,就有许多人错误地理解了巴门尼德,并因此批评巴门尼德。巴门尼德的学生和朋友爱 利亚人芝诺因此作了四个有名的论证,不过这四个论证很明显都属狡辩,但是,芝诺自己说:“我写它们是为了保卫巴门尼德的观点,反对那些嘲笑他的人,他们认 为,如果万物是单一,就可以引出许多荒唐的结论来,跟他的理论矛盾。而我的作品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回敬这些认为存在是众多的人说,如果以‘存在是 众多’为前提进行推理,那么其结论的荒唐远过于以‘存在是单一’为前提而得出的结论。”

在我看来,芝诺的四个论证对于本体哲学的意义并不大,根本无助于说明巴门尼德的观点,甚至会引起人们的误解,不过,这四个论证在哲学史上却有着重要的意义,是芝诺开创了关于辩证法的讨论,所以许多人至今仍热衷于研究它们。

II, 从恩培多克勒到阿拿克萨哥拉和柏拉图

恩培多克勒具备有作为杰出的科学家的一切,不知疲倦的探索精神和无穷丰富的幻想力。他第一个认识了空气作为实物的存在,最早提出了生物进化论,感官的流射理论也是他提出的,他也许还是第一个认识到月亮反射太阳光的人。

在哲学上,过去人们说,巴门尼德认为本原为一,而恩培多克勒认为 本原是多,所以人们称巴门尼德为一元论者而恩培多克勒是多元论者。这种说法通俗易懂,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可实际上,对恩培多克勒影响最大的无疑还是巴门尼 德。真正与巴门尼德哲学相对立的是赫拉克利特而不是恩培多克勒。恩培多克勒说有形体的元素有四种:火、气、水和土,通过“爱”和“恨”,这四种元素相结合 或分离,从而构成了这世上的万物与万物的一切运动,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本原的数目有六个。恩培多克勒是最后一个仍把自然物纳入本体哲学的希腊哲学家,虽 然这样做似乎有些倒退,但也可以把这些做为米利都哲学对他的影响。巴门尼德对他的影响可以从下文中见到:“一切有死亡物都没有自然的生成,在毁灭性的死亡 中也不终止,只有混合及被混合物的交换,生成是由人赐予它们的名字。” 。所以仍有不少人认识到了恩培多克勒实际上在米利都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之间进行了折衷,恩培多克勒显然认为巴门尼德的一元论无法解释世间所存在 的明显的运动,但他说,“愚人在于他们的鼠目寸光,设想不存在者能够生成,而死去之物就是完全死亡。” 所以在恩培多克勒哲学中有着永恒不动的四种元素,如同巴门尼德的存在一样,由于这些元素的混合与分离,形成了世间的运动。

在哲学上恩培多克勒还有个有趣的观点,他认为“爱”是善的原因, “恨”是恶的原因,他就用这种方法把本体哲学与伦理学奇怪地结合了起来,亚里士多德说这是个似是而非的观点 ,可是这种似是而非的观点后来却出现在许多哲学家的理论里,柏拉图也许就是又一个把本体哲学同社会伦理学结合起来的人,塞浦路斯的芝诺第一个建立了从逻辑 学到社会伦理学的哲学体系,笛卡尔哲学中的伦理学部分是由斯宾诺莎完成的,这些都显然是开了以后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先河。

我们实际上隐约已经可以看到德谟克利特的曙光。似乎从恩培多克勒 开始到今天的物理学都追寻着这样一条道路,就是在运动中寻找永恒,或者说是用不变的东西来说明变化。恩培多克勒的理论中,元素是永恒的,是巴门尼德的存在 的具体化,而世间的事物由这些元素混合或分离而成,它们的“爱”和“恨”构筑了宇宙万物的生成与灭亡。如果进一步,以更抽象的概念作为元素,更明确它们的 空间和时间特性,很显然,这就走进了德谟克利特的理论。

但是阿那克萨戈拉却走了另一条路,他提出的共相性的“种子”作为本原,“种子”与原子不同,原子是具体存在的微粒,而“种子”则是共相事物的本原,从这点就可以看出阿那克萨戈拉与苏格拉底、柏拉图之间的联系,而不单单是他所说的“理智是万物的原因”。

III,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理论

关于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可以从实体、四因以及潜能与现实的理论出发。然而,与我这里的本体哲学关系最为密切的莫过于他的实体理论。

“实体”一词,即使在亚里士多德自己的各种著作中也有着许多不尽 一致的涵义,最明确的定义在《范畴篇》内:“实体,在最严格、最原始、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是既不述说一个主体,也不依存于一个主体的东西。如‘个别的人 ’、‘个别的马’。而人们通常所说的第二实体,是指作为属,包含第一实体的东西,就象种包含属一样。如某个具体的人被包含在‘人’这个属之中,而‘人’这 个属自身又被包含在‘动物’这个种之中。所以,这些是第二实体,如‘人’、‘动物’。”

第二实体,究竟是不是一种在自然意义上的存在,或者说它究竟是否 在人的思维以外存在着。在本体哲学的意义上,第二实体是否具有与第一实体一样的地位呢?在亚里士多德的时代,人们见不到很单纯的客观实体,见不到可以非常 明确定义的客观实体。一个具体的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组合,有血肉之躯,有行为有思想,,当这个具体的人包含在“人”这个第二实体中时,与这个人所具有的 “白色”的性质就有绝对的区别了,这就是明显的就是第二实体与性质的区别。可是如果用现在的物理知识,我们如何看待象电子、质子这样的主体呢,这样的主体 具有明确的定义,当它具有一定的电量、质量和自旋时,它就被称为电子,也就是说,对这样单纯的主体,第二实体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抽象的,作为第二实体的 “电子”只是一定性质的组合。

(尚未完成....)

●俞磊:本体哲学纲要(最后更新日:1998年4月30日)



提交评论

安全码
刷新
(以上验证码中如果有中文数字,请使用阿拉伯数字输入,比如'八'请输入'8' )